若杉《停止内耗:过一个不累的人生》读书笔记

2023-04-30 08:09:21  阅读 3939 次 评论 1 条

若杉,原名方雪,心理咨询师,开设了公众号撰写心理学科普文章,文章曾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网、壹心理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已出版《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2019年,在北京开设心理咨询工作室,累计咨询时长超过3000小时。

638a73184be14f50f54fd8286d7f7a7c.jpeg

第一章 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

有些念头,一旦在心底萌发,便很难消失了。

我说:“既然如此,就让别人过别人的生活,你按照自己的想法过自己的生活就好,何苦把别人的模板套在自己的生活上呢?”

没有开始的失败,其实是最大的失败。如果想要走出习惯性失败的循环,建议你从0.1开始做起,只要开始了,一点一点向前,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当成功的信心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你便在不自觉间进入了一个成功循环。所谓成功循环,即每一步的成功都会奠定下一步的信心,而下一步的信心,又会促进下一个目标的实现。如此,便进入了良性循环。

但是当她准备辞职的时候才发现,阻挡她实现梦想的,除了钱,还有别人的眼光。

我们太习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太习惯按照社会默许的规则过自己的生活,也太习惯把“大家都这样”当成自己生活的必然选项。可是,你就是你啊!你有权利与别人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你的生活节奏应该由自己掌握。

这些标签大多是别人加在自己身上的,但时间长了,慢慢也会形成一种自我认同,在生活中不由得会按照这个标签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我对于标签的接受与认同有时候是好事,但是有的时候,不加考虑地把这些标签加诸己身,难免会形成另外一种枷锁。

在所有的幸福之中,能够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肯定算一种。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更容易成功,更容易感受“心流”的状态,当然也更容易快乐。但是,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擅长所在。

所谓情商,无非是对界限的把握。这个界限,包括时间的界限、亲疏的界限,也包括场合的界限。情商高的人,往往是对这种界限的微妙之处能够准确拿捏,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让彼此都很舒服。

所谓情商高,无非是愿意放低自己,多听、多看、多感受,以此来更加了解对方的边界并愿意尊重这种边界。

活在状态里的快乐要比活在目标里的快乐更长久,也更踏实。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就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渡边淳一说:“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和刚硬而言,更容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

当个性敏感的人还在思索有没有说错什么话、做错什么事情、哪项工作还没做完、明天还有什么待办事项的时候,拥有钝感力的人早已经呼呼大睡。

那些拥有钝感力的人,他们不纠结,不斤斤计较,交往起来让双方都能感到轻松,关系也更容易长久。

钝感力可以保护一个人不被外界过多地影响,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因为不敏感,对人和事都多了几分宽容,这样的迟钝其实更容易让人感到踏实和幸福。

第二章 自我角力的内耗

尧在咨询室中对我说:“原来以为自卑只是自己的事,现在才明白,因为自卑,其实也无意间伤了很多人。”

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小孩没有被抚慰过,自己的痛苦没有从心里完全释然,那些感受就会一直存在,和这个人一起长大,使其变得自卑、孤独,不敢面对其他人。

而现在的你长大了,可以独立地生活,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照顾自己。那些曾经的遗憾可以慢慢释然,伤痛也可以慢慢地得到治愈,你仍然会成为一个自信、内心充满爱的人。

所谓“妈癌”,是指喜欢替人操心、替人着想,朋友遇到问题比朋友还紧张,对待朋友跟自己孩子一样

“妈癌”的本质是讨好型人格,或者说是升级版的讨好型人格,他们把讨好这件事做到了强迫的地步。只要看着身边人的需求被满足,他们甚至比对方都开心,只是这份开心,早已分不清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习惯。

只有学会拒绝,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真正的强者,不是事事皆知和万事皆能的,他们懂得自己的局限,可以坦然地拒绝。

罗伊·马丁纳曾经说过:“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我可以自由地做我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在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

取悦者就是我们身边那个拥有“读心术”的人,他们太懂得揣摩别人的想法、照顾别人的需求,然后不遗余力地去满足。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读心术”的训练,这种训练包括懂事、听话、别光想自己、要为别人考虑……

人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包括“读心”的能力。小时候,为了获得“你真懂事”的夸奖,拼命去做让妈妈开心的事;长大以后,也会读懂男朋友想让自己留长发的需求,哪怕自己一直渴望清爽的短发;会读懂同事想让你在工作上搭把手的愿望,哪怕已经自顾不暇;会读懂社会想让自己活成一个“标准模板”的渴望,哪怕自己一直有一颗叛逆的心……

很多时候,你需要的恰恰不是读懂他人的心,而是向内求索,读懂自己

人的委屈感通常来自“自身无比正确”的执念。如果你仔细听,就可以在那些话之后听出“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所以我委屈”这样的逻辑。

我们从来都没有能力控制别人,却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做出一个好的选择,并且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这也是为自己生活负责的态度。

第三章 告别完美主义

摆脱自卑,其实很重要的方式就是调整自己与欲望相处的方式。要么付出与欲望匹配的努力,要么去管理预期。二者选其一,就不那么容易自卑了。

对于更好的追求,有时候不仅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执念。我们不仅要求自己更好,也要求别人做到更好。

生命有无数的“更好”,但并不是所有的“更好”都适合自己。那些“过长的旅程”和“过浓的香水”只会消耗我们的精力,不会让我们更幸福。

大多数情况下,要改变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把一份完美的期待全部寄托在一个人或是一件事上是危险的,试着将其分散开来,很多事情便会迎刃而解。

人的坏情绪并非来源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决定于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层次地分析,我们做的很多尝试和努力只是在回应内心“我不够好”的声音,想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些。

知道自己不够好,也知道世界不够好之后,你才会明白自己活着的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只要用心一点、努力一点,明天就会比今天好一点。

完美主义向来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帮你达到旁人难以企及的成就;用得不好,也可能让你始终止步于开始之前,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完美,所以始终都没有开始。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预感结果无法让自己满意而决定不开始的人,其实还有很多。

因为旅途中会出现潜在的不愉快就拒绝出门,对于那些没来得及观赏的风景、没经历过的人和事,还有没品尝到的美食,岂不是大大的不公平?

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能在自己在意的一件或几件事情上做到完美已然不易,处处要求完美最有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处处平庸。

第四章 情绪自由

因为太害怕失败,我们都会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成功者”的粉色泡泡,抵御其他的新鲜事情,慢慢变得无趣;因为太渴望挣脱自己的舒适圈,却又缺乏勇气,所以显得无力。

真正的独处并不限于你是一个人还是身处人群中,但是你的思想和精神应该是独立而丰满的,内心可以让你安然地探索世界,而不需要从外界寻找某种救赎。真正的独处是平静的,是整个世界只有自己,可以任由思想飞扬,可以享受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快感。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ishu.com/show/17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摘抄文章,版权归本书作者 若杉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1. 失败
    失败  @回复

    没有开始的失败,其实是最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