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姬·肯尼迪(Dr、Becky Kennedy)的首部著作,以“善意养育”为核心,倡导通过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建立深度亲子连接。书中融合依恋理论、正念及内在家庭系统理论,提出10大育儿准则与19个实战策略,帮助父母从行为控制转向关系构建。
《看见孩子》书籍简介
1、核心理念:
善意养育:坚信父母与孩子的本心都是善良的,不良行为是内心困境的表现而非本性问题。
真相不唯一:允许父母在坚持规则的同时共情孩子的情绪,例如“你不能看这部电影,但我知道你很失望”。
修复的力量:冲突后的积极修复比追求完美更重要,可将裂痕转化为亲密机会,且“永远都不晚”。
心理韧性优先:培养孩子应对困难的能力,而非逃避痛苦以追求短暂快乐。
2、结构与内容:
第一部分:10大育儿准则,涵盖善意养育、接纳多重真相、明确亲子职责、早期经历的重要性等,强调父母需自我反思以打破代际循环。
第二部分:针对19个教养难题(如发脾气、撒谎、手足冲突)提供实战工具,例如“接种情绪疫苗”(提前告知孩子可能的情况)、“坐在情绪长椅上”(共情孩子的情绪)。
《看见孩子》经典语录
1、行为是一扇窗:“行为从来都不是问题,它只是症状。”
2、善意养育:“你的本心是好的,孩子的本心也是好的。”
3、真相不唯一:“我们不必只选择一种真相。它们确实同时存在,因此,我们的最佳应对方式就是尊重一切现实。”
4、修复的重要性:“关系是否健康并不取决于有没有纷争,而是取决于我们在修复这件事上有没有做到位。”
5、心理韧性:“快乐需要建立在情绪调节的基础上,能容纳和管理的情绪越多,快乐的空间才越大。”
6、减少羞耻感:“羞耻感是一种‘我的一部分自我是无法与他人建立连接的’的情绪体验。”
7、自我关照:“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能量,我们就无法把能量灌注到孩子体内。”
《看见孩子》读后感
1、核心收获:
视角转变:从“纠正行为”到“理解需求”,例如孩子撒谎可能是因害怕被评判,而非本性不诚实。
共情与规则并行:既设定明确界限(如按时睡觉),又接纳孩子的情绪(“我知道你还想玩”),避免非此即彼的对立。
自我疗愈:父母需先处理自身情绪,避免将原生家庭的模式传递给孩子。书中强调“父母的状态直接影响育儿质量”。
2、读者共鸣:
治愈焦虑:许多父母表示书中理念缓解了育儿压力,例如“不必追求完美,修复比道歉更重要”。
实用工具:如“填充游戏”(通过游戏释放孩子的情绪)和“手机拜拜亲子时间”(专注陪伴)被读者广泛实践并反馈有效。
3、深层价值:
关系重构:不仅改善亲子互动,还促进夫妻关系及自我成长。例如,“真相不唯一”原则可延伸至伴侣沟通。
长期视角: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而非短期行为矫正,符合现代教育对“抗挫力”的重视。
《看见孩子》读书笔记
1、十大准则:
善意养育(信任本心)、真相不唯一(接纳多重现实)、明确职责(父母守护安全,孩子探索情绪)、修复永远不晚、心理韧性优先、行为是线索、减少羞耻感、说真话、自我关照。
2、实战策略:
情绪管理:用“情绪长椅”替代惩罚,允许孩子表达感受。
手足冲突: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需求(如“我感到难过,因为你抢了我的玩具”),而非直接介入评判。
撒谎应对:关注未来如何让孩子说真话,而非强迫当下承认错误。
3、工具汇总:
情感资本积累:通过“填充游戏”“接种情绪疫苗”等日常互动增强亲子联结。
修复步骤:道歉→共情→说明改进计划→承担责任(如“我不该对你大喊,以后我会先深呼吸”)。
《看见孩子》作者背景与书籍影响
贝姬·肯尼迪是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三孩母亲,被《时代》周刊誉为“千禧一代父母的教养教练”。她通过播客和社交媒体传播育儿理念,本书上市3个月即印刷9次,印量超10万册,成为全球父母的“疗愈手册”。书中融合学术严谨性与实践操作性,既提供心理学理论,又给出可落地的方法,被读者评价为“重新定义了育儿方式”。
无论是应对孩子的叛逆,还是处理自身的育儿焦虑,《看见孩子》都提供了一条从“控制”到“理解”的路径,帮助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正如书中所言:“养育的目标不是塑造行为,而是培养人。”
版权声明:本文整理于网络,版权归本书作者 贝姬·肯尼迪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