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心理和行为,治愈育儿焦虑的实用手册。著名作家郝景芳不仅是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得主,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博士,“童行书院”创始人,以及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从家教中常见的25个困惑切入,就每个问题为大家介绍一本经典的心理学书籍,并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总结出的不同“教育配方”。通过对这些专业书籍的拆解和介绍,让父母了解心理学、脑科学的方法理论,并能运用在自己的家教难题中,帮助父母们驱散教育的迷雾,让我们育儿生活变得平静从容。
前言 你对生活中多少问题感到焦虑?
恐惧是对已知的危险感受到的一种情绪,而焦虑是对未知的危险感受到的一种情绪。
焦虑者经常会希望他人爱自己,但总是觉得心里被爱的这个需求填不满。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焦虑的来源。
焦虑的反面就是放心:自己挺好的,自己的生活挺好的,自己的孩子也挺好的。在自己平时没有太关注的那些角落,其实事情都好好地在运行,不会因为自己少了一点点关注,这个世界就崩塌了。焦虑是对生活的不安全感,焦虑的反面是对生活的安全感。
Chapter 01缓解焦虑
解决方案一定是出现在理解之后,如果我们并不能够理解一件事情,那么是没有解决方案的。
把注意力焦点放到如何让孩子达到好的精神状态上,而不是需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结果。
把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最大目标变为: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我们让孩子做大量他觉得轻松、简单、愉快的事,每次只做非常少的一点需要他用意志力的事情。
按精神分析的最基本理论,一个人的“本我”是他本能冲动的部分,以追求快乐为基本原则,而“超我”可以理解为道德、规范以及一个人心中的理想模范。
一个人在童年受到的来自父母的一些苛刻要求与评价,会在他心里留下痕迹,一直到成年之后都无法摆脱。
父母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为什么听不进去?很可能的原因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成了孩子心里的噪声和杂音,反而影响了孩子做事的专注度。我们给孩子更多安静的空间,以及鼓励与理解,往往效果会更好。
其实每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也都有不同的弱点和问题,只有接受了这个真实而有缺陷的自己,才能真正以开放平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类难题。
孩子的成长必须来源于独立的空间。“完美”的妈妈是一个为孩子做好了所有事的妈妈,会让孩子一辈子都得不到独立。孩子要能试错,能有空间自由生长,能走弯路,能走错路,能走投无路,能迷途知返,能破釜沉舟,能破土而出,能自成根系——能独自经历这一切,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
如果一个人处处都是完美的,他对其他人是很难产生发自内心的谢意和歉意的,那会让生活更加难办。
我们在生活里哪能真的做到工作家庭都兼顾?它们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平衡,你最多只能做到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切换。
遇到一件事,两个人都感到生气。接纳“生气”这种情绪的人,会三思而后行,想一想如何处理这件事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但是不接纳“生气”这种情绪的人,会下意识激起敌意,就像遇到猛兽一样,应激反应让自己大发脾气,即使会让局面更糟糕也在所不惜。
接纳并不是指“孩子想怎么玩游戏就怎么玩游戏”,而是理解孩子“爱玩、欲罢不能”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他并不是坏孩子。接下来要和孩子一起找到双方能够接受的界限。接纳是指接受客观真实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再寻找解决方案。
对于所有让我们生气的时刻,“忍”不是办法,“懂”才是办法。只有懂得整个过程中所有细微的情绪、情感反应,才有可能找到合理的应对之道。
Chapter 02智力促成
天赋其实是相对自己而言的。
你的英语拿到D就可以了,倒也不用拿A。只要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是A就足够了!
我们让孩子在他自己有天赋的方向上去努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在这个方向上取得的成就,成就感也会泛化到其他的方面。
按照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很有信心,开始向其他人讲述并兜售自己的想法时,他就离成为创造力人才不远了。
最终对孩子成绩影响最大的,是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逐步显现的深度理解能力的差异——成绩的分化差不多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
早期教养中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与主要看护者的语言互动。
词汇积累是伴随着概念形成的,不是靠背诵,而是靠理解和识别。
我们任何时候让孩子学习东西,一定是跟他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我们给他的输入,以他能够听懂为度;我们让他做的输出,以符合他现在的水平为好。
所谓数学思维,不外乎让孩子养成两个感觉——第一是对于数的数感,第二是对于几何图形的几何感。数感其实是小学之前数学启蒙比较核心的部分,也是并不容易启发的部分。
我们要用很长很长时间不断地提醒自己,不管孩子考成什么样,不管孩子做成什么样,都不要抱着评价的态度。
Chapter 03性格养成
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孩子的成长方向,那就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健全的人,成为一个可以和父母健康分离而独自生活下去的人。
书里有一段话写道:“声称爱孩子,却没有为他制订任何人生计划,不教给他人情世故和处世之道,不支持他的学业,既不关心他的社会生活,也不关心他的感受,这种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情况是这样,那么所谓爱孩子,其实也就是在表达一种感情而已……”
所以父母之爱只有满足两个条件才是真正的爱:一是父母为了孩子长大成人,在各方面都能向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物质;二是在这么做的时候,父母要清楚地意识到,这些付出只是为了有一天孩子能够离开他们,依靠自己的翅膀自由地飞向另一片天空。
为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帮助他度过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一个个小痛苦。
父母之爱是一种有力量的爱,这种力量就体现在父母要去承接孩子被剥夺快乐的痛苦,以及管教过程带给父母自己的痛苦,破除纯粹的快乐幻想。
成为一个有感受性的父母,并不需要时时刻刻都对孩子的内心保持高度关注,而是在孩子遭遇真正的困难时,给予全情的关注、理解和安抚。
如果一件事情和负面情绪共同被大脑记录,当这件事再次出现时,负面情绪就会出现。
管教的前提是关系。如果亲子关系足够良好,惩罚孩子的同时伴随充分的理由解释,那么偶尔打一次也没太大关系;反之,如果亲子关系本来就很僵,爱的储备并不充足,那么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起不到管教作用,反而有损于孩子人格的形成。
个失去信心的孩子很容易从现实中退缩。最常见的退缩就是面对任务时犹豫不前,不是想着如何完成任务,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限制上——比如,我的时间不够,我准备不够充分,我从没做过这件事情。下意识的“我不行”,让孩子为自己的退缩寻找无数个理由。
孩子和父母对着干的本质,并不是他态度有问题,而是他的自控力和道德感还没有发育好,他控制不了自己。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用高级思维来控制情绪的能力,当他失控发脾气时,我们要引导他更多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描述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思考,控制自己的攻击冲动。
孩子反复犯错,并不是品质问题,他们只是需要时间来学习。边界的维持,一定要依靠重复的力量。
Chapter 04心理探究
处理情绪的核心在于处理和自己的关系。当我们与内在的自己和解,与不完美的过去和解,当我们接纳了这一切,那就是改变的契机。
有一个简单的倾听小技巧,就是少问“为什么”,多问“发生了什么”。
要慎重对待孩子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不理解,就觉得孩子是无理取闹;也不要先入为主地根据自己的逻辑,就孩子的情绪妄下结论。
亲子沟通有两个核心目的:第一是邀请孩子开口,打开谈话之门;第二是学会如何让这扇门一直敞开。书中给出的两大沟通法宝分别是接受性语言和积极聆听。
核心是基本的沟通态度——不要预设答案和轻易评价。任何品头论足都会把倾诉堵回去。
Chapter 05教育方法
阅读能力和逻辑能力就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高考看重语文数学完全没毛病。
当一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才能让我有更大的进步”时,几乎不会一遇到困难就放弃,所以更有可能造就最大的成功。
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耐心陪伴孩子逐渐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
想要理解孩子,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先理解我们自己,这需要我们有很强大的内观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为摘抄文章,版权归本书作者 郝景芳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