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关于构图问题》读书笔记

2023-08-05 08:09:33  阅读 1472 次 评论 1 条

关于构图问题》是潘天寿1963—1964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讲课记录稿。所讲的内容从画材的搭配安排,取舍组合、到构图中的宾主、虚实、疏密、对比、呼应、交叉、参差、三点关系、三角形的运用、平行线的问题、重心、斜正、画眼、背景、空白处理、四边四角、气脉、开合、不平衡与平衡等等具体的构图规律,以及题跋、印章在构图中的作用。

0668e4b1b08ce6eab9a3f6589ca99c52.jpg

潘天寿曾言:“学习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师徒传授加自学。”

“构图”,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谢赫《古画品录》中称为“经营位置”,张彦远认为这是“画之总要”。画家往往运用开合、藏露、繁简、疏密等对立统一法则,惨淡经营,临见妙裁,立画之气象,达画之奇变。

总论

文艺是人们意识形态的产物,也就是说:文艺作品是人们思想意识的反映。自然界中的一切形象与色彩,是没有思想性的,例如一棵树或一朵花,本身没有思想性,但是画画的人是有思想性的,因此,无思想的对象经过画家的眼和脑,也自然有了思想性了。

同时在收集素材时,也应注意诗的境界,如“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一诗的意境甚高,这种景象在花园里是没有的。倘若对诗没有欣赏能力的人,对于这种诗句,情趣上毫不发生关联,怎能画出这句诗意来呢?

李晴江画梅花有“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的诗句。

开合

分合与开合稍有不同,开系起,承是接起,转是承后作回转之势,最后结尾。然而大开合中往往有小段的起结,这样就使构图复杂起来。分合系指构图中的局部起结,是大开合中支生出来的起结。如果一幅构图光有大起大结,而没有分起分结,就易于简单冷落,如果有大起大结,又有小的起结,那么构图就更有变化了。

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对山水开合写道:“千岩万壑,几令流览不尽。然作时只须一大开合,如行文之有起结也。至其中间虚实处、承接处、发挥处、脱略处、隐匿处,一一合法;如东坡长文,累万余言,读者犹恐易尽,乃是此法。于此会得,方可作寻丈大幅。”此是整个大开合的总诀。

画中开合与来去气势有密切关系,要经常看古人作品予以消化。

自然布局一味顺势也不好看,需有相反之势的材料为辅助,以为顺势起波澜,但必须统一在全局的起结之中,才不成楚汉对垒之战争局面。

《韩熙载夜宴图》用屏风一隔,使每段画材有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这种布置处理可说与折枝花卉用题款分隔的办法相同。

中国人活用透视,有时任凭感觉变通。如《郭子仪拜寿》,采取高下透视表现,以使画中层次很多,看起来很舒服,然而画中人物却采取平视,使人物不变形,倘若所画的人物以高视处理,脸部和身子都要缩短,看起来就不舒服了。这是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与心理要求的。

我们分析开合问题时,应把左下角的木杆作为起,鹰的头部为结,看起来似乎头部太靠上边,尾部过于空旷,因为鹰喜站在高处,是高飞的猛禽,所以这样布置不会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石谷阐明,后学者知所矜式。然愚意以为不参体用二字,学者终滞入手处。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开合从高而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从此出。起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欹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若知有龙脉,而不辨开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势。知有开合、起伏,而不本龙脉,是谓顾子失母。故强扭龙脉则生病,开合逼塞浅露则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则生病。且通幅开合,分股中亦有开合,通幅中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尤妙在过接映带间,制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龙脉之斜正、浑碎、隐现、断续活泼泼地于其中,方为真画。如能从此参透,则小块积成大块,焉有不臻妙境者乎?”

而人物,山水大多是下面起的,上面为空白,所以,人物和山水较易于识别。

虚实与疏密

因此看戏的人,往往去注意背景,而不注意戏剧家的表演,也就是说背景太突出往往容易乱了主题。

我们看起来会想象到这些东西摆在桌子上或平地上,总不会感到放在空中,以材料来说,更是使人联想到这是深秋时候的“书斋清供”的意境,使全幅画材十分清楚而突出。

在中国画中,“虚”就是画幅上空白,“实”即是画幅上的画材

艺术毕竟是艺术,艺术不等于自然,自然也不等于艺术。因为宇宙万物之色是千变万化的,看的人各有不同,所表现出色的变化也各有不同。

老子说:“知白守黑。”就是说黑从白现,深知白处才能处理好黑处。

西洋画以明暗突出其画材;中国画以空白和线条突出画材,不求明暗变化,有时只不过在重要的地方画得浓一些,次要的地方画淡一些而已,力求浓淡变化。所以不注意光线从那里来,只凭主次画浓淡,这也是根据我们眼睛看东西的能量来表现。

原来疏密交叉的处理,既要不呆板又要有变化,因为眼睛看东西和耳朵听东西一样,要有节奏又要有变化才是好听的。否则,如繁乱的声音,听了只会使人烦恼。钟摆的声音,虽有规律但无变化,也会使人讨厌,绘画与音乐是依靠眼与耳去欣赏的。她所要求的是既要有规律,又要有变化。

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着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

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实际上画中的空白,并不是没有东西,而是眼睛不注意看的东西,故成为空白

凡三件以上东西摆在一起,能求其有疏有密,如用三个以上的苹果来排比,才能排出规律来,又有变化。

因为印章、题款都作画材用,就有疏密主客的作用了。布置时要看整个构图,故图章题款与整个构图有血肉的关联,不能随便布置。

无虚不易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

《松壶画忆》云:“丘壑太实,须间以瀑布,不足,间以烟云,山水之要宁空毋实。”

三角形和四方形以及圆形,三者的情味各有不同,圆形比较灵动而无角,四方形虽有角最呆板,最好是三角形有角而且灵动,如果在布局上没有三角形是不好的,而不等边的三角形,更好于等边三角形,因为角有大小,角与角距离有远近,虽然同样是三点,则情味更有变化。

我们讲疏密的问题,不仅是远近的距离,而且还有交叉问题,不交叉易散,交叉了就密,平行线没有交叉点的是最呆板的线,故作画时,最须注意线与线不要平行,线与画边不要平行。

中国画自宋代以后,常用题款来帮助布实的,花卉尤然。

古人有诗曰:“只画鱼儿不画水,此中亦自有波涛。”

疏密与虚实两个问题,是构图中的主要问题。以上讲的都是构图、布局的技巧,而布局是通过笔墨技巧表现出来的,即使构图再好,笔墨不好,不能成为成功的作品,构图好,笔墨也好,没有好的思想性,仍旧不是很成功的作品。毕竟绘画是意识形态的东西,艺术作品是作者自己思想的反映,什么样的作品,就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因此,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并重的,是缺一不可的。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ishu.com/show/19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摘抄文章,版权归本书作者 潘天寿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1. 中国画
    中国画  @回复

    学习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师徒传授加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