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法丽·萨巴瑞《父母的觉醒》读书笔记

2024-03-15 08:09:20  阅读 612 次 评论 1 条

父母的觉醒》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觉醒”意味着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而不去妄图控制或改变它。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依从他们的本性,接纳他们的本真。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的真正开始。父母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d55cc90d8346c2ec373eda3235c37fc4.jpeg

当父母带着一种清醒的觉察眼光来看待自身以及最亲爱的孩子时,就能发现生命本身具备的美好而独特的力量,也就能用尊重、支持、欣赏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与孩子,进而创造出相互支持而又各自独立的美景。

养育孩子,父母不仅需要面对那个源于自身的小生命,更需要重新面对自我,挖掘内心。

《父母的觉醒》告诉我们,别奢望做完美无缺的父母。如果你曾深切地体会过无助、迷茫甚至疯狂等感受,请别气馁,就把它们当作“心灵觉醒”的必经之路吧。当你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与心理转变,再来审视自己教养儿女的心态,一切都会变得豁达通畅。

巨大的爱意、不离不弃的信念、无条件的支持使之孕育成长。

我们需要让自己敞开怀抱,容纳自身的不完美,相信不完美恰恰是产生改善的利器。

有一点很关键: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

身为父母,我们给予孩子最隆重的礼物就是理解他们的能力,真正地看清楚孩子的人格是独立于我们的。反过来说,我们最大的愚蠢就是不能恰如其分地尊重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天性。

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只是认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认可他们本人。赞美和认同孩子本人的意义是:允许他们生活在最真实的自我当中,而不必陷入我们期望的陷阱中。也就是说,即便孩子什么事也不做,什么也不去证明,也没有达到任何目标,我们依然为他们的存在而沉醉欣喜。

当生活不像计划那么如意时,我们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会闹情绪,因为我们感觉受到了威胁。当我们心中“应该怎样”的完美梦想破裂时,我们的自负感就凸显了出来。我们希望自己所爱的人和自己的生活都像受控的机器人一样有条不紊、毫厘不差。一旦达不到这个理想,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就开始变得偏激过火。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凡事都期望童话般的完美结局,其代价也许是损害亲人的幸福。

真正地感受一种情感,意味着我们能够冷静地坐下来面对不和谐的体验,既不宣泄也不忽视它们,而是容纳和面对它们。

我们之所以会进入盲目的不觉醒状态,是因为我们没有控制好情绪,于是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也变得像个孩子

当我们允许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抱有各自的情绪,而且能做到同他人的情绪和平共处,也就实现了对情感、情绪的接纳。因为我们已经明白,情绪仅仅是情绪而已。这样我们就看清了生命光谱中的每一种颜色。

从一切现实事物中汲取智慧,不必将生命中的某些事视为“好”或“坏”。

生活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它是中性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力量选择一种方式去解读自己的生活,这种方式极大地影响着生活经历的性质。

父母必须允许孩子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必须让他们明白,言行举止不能没有限制。

觉醒的教养方法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它的关键之处在于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孩子的宽容心是巨大的。当我们暴露出自身的缺陷时,他们绝不会因此受到什么不可修复的伤害。相反,我们如果能接受自己的缺陷,他们也能由此学会接纳自身的缺陷。

物质财富或时尚见解等外在因素,对一个人维持身份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如果我们能抵挡住孩子的冲动,并引导他们依靠内在的价值感而不是物质拥有或社会阶层获得认可,那他们就能学会不盲目跟风。

当孩子激怒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心里展开一场明智的谈话:“此刻我为何要受刺激呢?我为什么对孩子那么不满意?孩子是不是触碰到了我的哪桩心事?”此时,聪明的选择也许是做一次深呼吸,然后离开现场。这样我们可以调整并提醒自己:“现在需要帮助的不是孩子,而是我自己。”

孩子所有的“不良行为”都是在变相地呼喊与求助,因为他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表达自己的心声

不管我们拥有多少珍宝,获得什么学位,或被伴侣如何疼爱,都无法弥补童年时的渴求——一个幼小的孩童所寻求的只不过是父母无条件的接纳。

自负的背后隐藏着自尊的缺失。这是由于我们从自己父母那里没有获得足够的接纳,于是格外渴望更多的接纳。此外,这也可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太多的娇惯和表扬,已经超出了应有的限度。

当孩子看见我们把他人的需求放在首位时,他们也会学着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而去迎合他人。久而久之,他们会对人际关系高度依赖,他们的身份意识也建立在人际关系之上。然而,在这种对他人不真实的迎合背后,其实隐藏着某种厌恶感;因为没人能够保持这种舍己从人的状态,除非他们先做到忠于自己。

负疚是一种阴暗的情绪,它冻结了我们的真实声音,带给我们一种不安全、不踏实的感受。带着这种印记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会相信自己内在的智慧。因此,他们要么一直带着愧疚感窒息地生活,要么力图将这种感觉转移给他人,对他人横加指责或评判。

父母应该保持耐心,不强迫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也不着急给他们灌输各种知识。孩子心灵中固有的智慧会引导他们选择自己的命运。

孩子需要经历一定的压力才能获得成长。当孩子面对压力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沉默以待;当他们为自己的缺点感到不安时,我们要允许他们承受痛苦;当他们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时,我们要跳出圈外……因为所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

生活的真谛在于体验,别无其他。这便是我们培养孩子勇气与韧性的重要途径。

进入敬畏和感恩的境界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课程。表达感激之情可以提醒孩子:他们永远都不孤独,因为生活本身时刻相伴。这样的感激之情还可以强化一个事实:生活是美好、明智与慷慨的。

我们许多人不愿给予孩子过自己生活的权利。我们宁愿让他们牺牲自我来成全我们的自负感。我们很少意识到,孩子并没有义务要一辈子效忠父母。他们对我们的忠诚是一种额外的优待,我们应对此心怀感激。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提出问题是了不起的本事,甚至比回答问题还要厉害。这样他们就会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孩子惧怕错误的一个原因是:当我们责备他们时,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很无能。我们严重削弱了他们的自信,以致于他们不管做什么都畏首畏尾,生怕再犯同样的错误。

为孩子设置行为底线、敢于对他们说“不”、敢于对他们施展强硬手段,这些都是成为好父母的一部分,并且同接纳孩子是相辅相成的。

对幼儿来说,按时睡觉是不容商量的规则。如果父母表现坚决,那么孩子就不会为这样的问题讨价还价。

我们只有对自己抱有积极正面的态度,才能对孩子也抱有同样的看法。我们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引导孩子充满自信。因为只有发乎内才能行乎外。外在的表现会影响孩子,进而又会影响我们,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对努力说“是”,对成绩默然;

对探索说“是”,对收获默然;

对一无所知说“是”,对无所不知默然;

对积极求知说“是”,对死记硬背默然;

对奋斗说“是”,对成功默然;

对求知好奇说“是”,对固步自封默然;

对本质真实说“是”,对急功近利默然;

对想象说“是”,对模仿默然;

对勇敢冒险说“是”,对安于现状默然;

对呐喊说“是”,对压抑默然;

对慷慨说“是”,对贪婪默然;

对创造力说“是”,对死读书默然;

对参与说“是”,对输赢默然。

所谓“塑造”,则是用来描述行为进化形成的连续性,即调整和培养要时刻进行,永远没有“完美”的境地。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ishu.com/show/24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摘抄文章,版权归本书作者 沙法丽·萨巴瑞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1. 迷你版
    迷你版  @回复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