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美丽四川》由地理学者张妙弟编著,是“美丽中国”系列丛书中系统展现四川自然与人文地理特质的综合性著作。全书以地理空间为脉络,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历史,通过详实的文字与丰富的图片,勾勒出四川横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的独特地理格局,以及由此孕育的多元文化生态。书中既有对九寨沟、都江堰等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度解析,也包含对三星堆文明、川酒川茶等地方特色的专题探讨,旨在呈现四川作为“天府之国”的地理密码与文化基因。
《美丽中国美丽四川》经典语录
1、自然地理之美
“蜀地山川险峻壮丽,以龙门山与大凉山为界,东部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因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天府之国,西部川西高原的雪山草甸则勾勒出‘蜀山之王’贡嘎山的巍峨轮廓。”
“西岭雪山使成都成为‘世界海拔落差最大城市’,一日观四季的奇景与都江堰‘不知饥馑’的农耕奇迹,共同书写着人与自然共生的典范。”
2、人文历史之光
“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千里眼’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诉说着古蜀先民的神秘信仰;三国文化的忠义精神与茶馆竹椅间的烟火气,交织成蜀地独有的诗意与闲适。”
“都江堰水利工程‘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智慧穿越千年,至今仍滋养着成都平原的万顷良田,印证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哲学。”
3、生态保护之思
“四川作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14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超全省面积70%的森林草原构成‘生物多样性宝库’,守护这片土地就是守护中华文明的绿色根基。”
“从明代蜀道翠云廊的古柏保护制度,到当代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四川始终践行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千年智慧。”
《美丽中国美丽四川》读后感
通读《美丽中国美丽四川》,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巡礼。书中对四川地理景观的解析,让我深刻理解“天下山水之观在蜀”的真意——九寨沟的冰雕水塑、黄龙的人间瑶池、蜀南竹海的碧波万顷,这些自然奇观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地质演化与生态平衡的鲜活教科书。而三星堆的青铜神树、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武侯祠的忠义文化,则揭示了古蜀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层脉络,印证了四川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分支的独特地位。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贯穿始终的生态关怀。作者将四川视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通过都江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生态修复案例,传递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种将地理研究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视角,让本书超越了普通地理读物的范畴,成为一部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温度的“四川百科全书”。正如书中所言:“文化传承是民族发展的根基灵魂,深入学习历史文化可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四川的山川草木、民俗技艺,皆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正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源泉。
《美丽中国美丽四川》读书笔记
1、自然地理篇
地形地貌:以龙门山—大凉山为界,东部四川盆地与西部川西高原形成鲜明对比,垂直落差超7000米的地形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奇观。
生态系统: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到长江上游水质治理,四川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肩负重任。
2、人文历史篇
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揭示了古蜀先民的宗教信仰与艺术成就,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水利智慧:都江堰“鱼嘴分水、飞沙堰排沙”的工程原理,至今仍被视为水利工程的典范,体现了古人“道法自然”的哲学。
3、文化特色篇
饮食文化:川菜的“麻、辣、鲜、香”与川酒、川茶的地域特质,背后是地理环境与历史移民共同塑造的饮食密码。
民俗技艺:蜀锦的经纬交织、川剧的变脸绝技、羌族的碉楼建筑,皆承载着四川各民族的文化记忆。
4、生态保护篇
历史经验:明代蜀道翠云廊的古柏保护制度,展现了四川自古以来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与智慧。
当代实践:从天然林保护工程到长江十年禁渔,四川在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中探索出“人地和谐”的新路径。
这部著作不仅是对四川自然与人文的全景式记录,更是一曲对生态文明的礼赞。通过地理、历史、文化的多维度解读,张妙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认识四川、理解中国的窗口,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与现实启示。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本书作者 张妙弟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