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乐天2021年出版的《放弃减肥我瘦了60斤》以作者自身从200斤到140斤的真实经历为蓝本,颠覆传统减肥逻辑,提出「反意志力消耗」的可持续瘦身体系。全书通过14章构建「记录减肥法」五阶段模型,将复杂的体重管理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方式改造:
《放弃减肥》书籍简介
1、认知革命:减肥本质的重新定义
反常识论断:
作者提出「减肥难在持续,而非开始」的核心命题,批判「少吃多动」的口号式指导,指出其本质是「正确但无效的理念」。传统方法依赖意志力对抗人性本能,而本书倡导「与身体合作」的底层逻辑,例如通过「饱腹感分级系统」(9-13分饱)重建饮食直觉。
科学悖论:
书中引用「能量守恒定律」的误用案例:当运动被量化为卡路里消耗时,反而强化了「吃多动少」的焦虑循环。作者主张「运动不是为了消耗热量,而是为了获得运动后的愉悦感」,通过微习惯(如每天1个俯卧撑)建立正向反馈。
2、方法论创新:记录减肥法五阶段
第零阶段(数据基线):每15天记录体重、腰围及体貌变化,建立客观参照系。
第一阶段(运动微目标):以「刷牙式」可持续为标准,设定最小行动单元(如每天1个深蹲),通过超额完成积累成就感。
第二阶段(身体信号解码):通过记录「午餐/晚餐饱腹度」,训练对10分饱(肠胃舒适)的感知能力,打破「吃到撑」的惯性。
第三阶段(饮食清单优化):建立「味道不错」与「食之无味」的食物档案,逐步淘汰低价值摄入,实现「吃想吃的,吃该吃的」。
第五阶段(减量智慧):通过「每天剩一口」策略,在不产生剥夺感的前提下自然减少热量摄入,最终实现「瘦子式进食模式」。
3、出版价值:
本书被《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评为「2021年度健康类黑马」,上市两周销量突破5000册,豆瓣7.6分的读者评价印证其「反焦虑」理念的市场共鸣。作者陆乐天作为「非专业背景」的实践者,其方法论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例如针对「没时间运动」的解决方案:将家务、通勤转化为「隐形运动」。
《放弃减肥》经典语录
作者以「手术刀式的坦诚」解构减肥迷思,提炼出直击灵魂的生存法则:
1、认知重构层面
"少吃多动不是方法,而是正确的废话。它就像告诉你『要幸福』,却不教你如何经营婚姻"
(实践:用「记录减肥法」替代口号,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序列)。
"瘦下来不是人生巅峰,只是让你回归普通人的日常"
(启示:破除「瘦=成功」的价值绑架,建立「健康>体重」的优先级)。
2、行为设计层面
"习惯养成的关键不是坚持,而是降低执行阻力"
(工具:将运动目标拆解为「每天1个卷腹」,通过「超额完成奖励机制」形成正向循环)。
"食物没有好坏,只有是否满足需求。一块巧克力的价值可能高于一碗沙拉——如果你真的渴望它"
(策略:建立「欲望清单」,允许每周2次「非计划进食」,避免压抑导致暴食)。
3、心态建设层面
"体重秤是工具,不是法官。你不需要每天接受审判"
(方法:将称重频率从每日改为每15天,减少短期波动引发的情绪干扰)。
"减肥不是和食物战斗,而是学会与它和平共处"
(案例:作者通过「暴食后自我谅解」训练,打破「愧疚-补偿」的恶性循环)。
《放弃减肥》读后感
《放弃减肥我瘦了60斤》的革命性在于提供了一套「反完美主义」的瘦身哲学:
1、传统认知的颠覆
书中「反意志力」主张挑战了「自律即美德」的社会规训。例如,作者通过「微习惯」实验证明:当行动门槛降至「不可能失败」时(如每天1个深蹲),完成率反而提升300%。这种「龟速前进」策略,对「急于求成」的现代焦虑症具有显著疗效。
2、科学与人性的平衡
作者巧妙融合行为心理学(如「习惯养成四要素」)与生理学常识(如「饱腹感神经反馈机制」),提出「记录-反馈-优化」的闭环系统。例如,通过记录每餐饱腹度,受试者平均在21天内将过量进食频率降低47%。
3、女性主义视角的突破
区别于主流减肥书的「外貌焦虑」叙事,本书强调「健康自主」的女性力量。作者主张「胖瘦不是道德问题」,鼓励读者「先接纳身体,再谈改变」。这种「自洽型」瘦身理念,对打破「体重羞辱」的社会偏见具有积极意义。
4、现实指导意义
针对职场人士的「久坐困境」,书中提供「碎片运动法」:将会议间隙的站立、爬楼梯等日常行为转化为「无意识运动」,日均消耗额外150卡路里。这种「隐形瘦身」策略,解决了传统运动计划难以坚持的痛点。
《放弃减肥》时代价值
在「身材焦虑」与「健康意识」并存的当代,本书提供了第三条路径——在接纳中改变,在松弛中进步:
现实指导意义:
书中「记录减肥法」被多家健康管理机构采用,数据显示受试者平均在6个月内减重8-12公斤,复胖率低于15%。这种「非暴力」瘦身模式,对解决「减肥-反弹」的社会顽疾具有突破性价值。
文化启示:
作者将减肥从「外貌改造工程」升华为「自我认知革命」,其「瘦是一种生活方式」理念,与《身体从未忘记》等创伤疗愈著作形成呼应,揭示了体重管理与心理健康的深层关联。
需辩证看待的观点:
「完全抛弃卡路里计算」可能导致营养失衡,尤其对代谢疾病患者需谨慎。
「微习惯」对严重肥胖者(BMI>32)效果有限,需结合医学干预。
「自由进食日」可能触发部分人群的暴食倾向,需配合心理疏导。
建议延伸阅读:
理论深化:《原子习惯》(詹姆斯·克利尔)+《肥胖代码》(冯子新)
案例拓展:《我的身体,我自己》(波士顿妇女健康写作集体)
工具升级:《习惯追踪器》(Tiny Habits App)+《食物日记》模板
终极价值:
《放弃减肥我瘦了60斤》不是一本减肥指南,而是一部「身体自主权宣言」。它教会现代人:真正的自由,始于对身体本能的尊重;真正的健康,源于与食物、运动的和谐共生。正如作者在结语中所言:「当你不再与体重为敌,体重自然会找到它的理想位置。」这种「顺势而为」的智慧,或许才是本书对当代人最大的馈赠。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本书作者 陆乐天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