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

2020-02-11 10:55:51  阅读 4187 次 评论 1 条

道德经》原名《老子》,汉代的河上公所著《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为《道经》37章,《德经》44章,故有《道德经》之名。《道德经》作者为老子(又名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同属一个时代,但年龄长于孔子。老子曾任周王室藏书管理者。相传,《道德经》一书写于他归隐时,途经函谷关,守将尹喜向他问道,于是老子才留下这部《道德经》。《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

老子认为,人作为“道”之产物,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要顺道而行,法天效地,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柔弱中和,和光同尘。无论何时都要保持本性,这样才能不失根本。这就是顺道,从而获得大道。

上篇 道经

老子告诫孔子,他所学的所谓六经不过是陈旧的知识,远远不是道。道需要法天效地,与自然天地合一,观察天地万物,观察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得到道;得到道,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学以致用,教化天下。孔子最终认识到此,所以老子说他得道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谓言多必失,言多必败。杨修自恃其才,不懂谨言慎行,所以死于非命。

所谓大公无私,就是尊重客观,一心为公,以大局为重,淡化私心,不计个人利益,秉公从事,中正无私,没有偏斜。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过满必溢,正因曾国藩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适时地选择功成身退,从而持盈保泰,功名皆无损,安享晚年。

一个人的修养,只有“掏空”自己的内心,让心回归清静、无我、真我的状态,才能做到“无”,在无我忘我中投入做事,专心致志,才容易取得成功。

人生来是有欲望的,不仅追求物欲之享受,满足感官,还会追逐名利,满足内心的虚荣,于是纵情,于是任性,为此脚步匆匆,忙碌不止。但最终也许得不偿失,生命中最该珍惜的是什么?恰恰不是物质和功名,而是内心的快乐、充实和幸福。

所谓“道纪”,指道之规律。聪明人做事之所以容易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已经存在的“道”,抓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事,所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世人贪心不足,往往陷入对完美、美满的追求中而不能自拔,却没一人能够如愿。月满则亏,人生没有圆满。所以,做人做事要保持分寸感,掌握好自己的平衡,不能做尽了。这也是保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所以不必追求完美。

一个人无论是想获得智慧,还是想活得自在,都需要涤荡内心,回归虚静无为的本真状态,否则,只能是受尽心劳,心累不止。宁静方能致远。

在喧嚣的人世中,一个人只有减少欲望和私心杂念,善于内观反省,净化自己,保持本性,永守自我的精神家园,才不至于被污染得面目全非,失去自我,从而拥有轻松自在的人生。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一路昂首挺胸、高歌奋进、志在必得的姿态并不可取,相反,低调谦卑,甘于寂寞,隐藏锋芒,潜居抱道,待时而动,才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也是韬光养晦、大智若愚的道理所在。

道的若有若无,无有生有,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从“虚无”中寻找其中存在的真理。只有回归这种纯粹虚无的状态中,内心才能宁静,并在宁静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一个善于生活的人,会自觉地法天效地,道法自然,乐天知命,知足常乐,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既能吃苦,也能享受人生。无论幸与不幸,他都会把这些看成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必然,积极乐观地接受,并有意识地体验生活,提炼升华出自己的生命精质

一个善于修养自己的人,凡事沉稳而行,从而按部就班地做成事情;内心保持沉静,定力十足,从而在静定中升华出般若智慧,永远不失自我,生命处于一份平和、宁静和怡然中。

所谓“大智若愚”,那些看起来愚笨木讷的人,往往蕴藏着大聪明、大智慧;而那些看起来聪明外露、口若悬河、事事争胜抢风头的人,其实往往是华而不实,没有真聪明。真正的聪明智慧不显山不露水,不锋芒毕露,懂得和光同尘,韬光养晦,时机一到,才果断出手,从而脱颖而出,一鸣惊人。

强调低调、谦卑、忍辱,不是叫人不思进取,消极避世,软弱受欺,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修养。因为在复杂竞争的社会,在不得时机时,很多时候需要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委曲求全,明哲保身,否则,只能是白费徒然之功。

老子所说的“为则败之”,并不是要人真正被动地无所事事,守株待兔地等待时机,不再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强调事物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遵循,审时度势,适时出击,这样才能使之前所有的努力产生效果,自然而然地成功,而不是徒劳地勉强为之。

人心不足,都爱争高争先。但事实上,无休止的物欲,只能让自己陷于无限的痛苦,难免祸患。岂不知天下地万物各有所属,别人的东西只是别人的,不属于自己的争取不来。所以,与其无休止地争取,做无谓的努力,不如乐天知命,知足知止,淡泊自得,活在当下,珍惜既有,乐享当下。

个人在宇宙中如微尘,生命和能力都有限,所以更要效法自然大道,谦卑自守,包容豁达,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吃小亏享大福。

最美的,往往是最单纯的;最深刻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最有魅力的,往往不是外表,而是内在

当面对夸奖时,邹忌保持冷静,静心思考,领悟其中的道理,说明静心能生智慧。他以此作比,劝谏齐威王不要为美言所蒙蔽,要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强兵。

下篇 德经

老子认为,礼的产生是社会忠信不足所致,所以是祸乱之始。由此推出,所谓的先知,也多是虚伪浮华的代言人,不值得称道。社会越发达,等级分工越细,礼教越昌盛,离道和德越远。所谓“文明是虚伪的标志”,就是这个道理。老子忧虑于此,一语破的。

礼教是失道义后不得不为之的,而用兵和谋略也是一样,是国家混乱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硬性手段,目的是为了维护道义,保家卫国。

人都有个性,但必须融于社会共性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为人处世,最好保持低调谦卑,磨去不必要的棱角,凡事不张扬,不争辩,最好学古人潜居抱道,时机到时,才显露身手,从而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脱颖而出。

大象无形”,这里的射箭之道和倒油之道,都是无形的,也说不出来,只能靠实践中的感悟,所以说,这里的道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说“道隐无名”。

最大的智慧就是守柔守弱,自处低微,默默无闻,这样才能得到发展。而所有强横的言行,因为太过凌厉,有违于道,最终不得善终。

失去了和,万物不能健康成长。人伤和气会气不顺,生怨气生祸患,事伤和气则失了秩序,乱了规矩。所以,中和之道的平衡很重要。

大道贵少言,贵柔贵弱,贵虚无守静无为,但世人多欲多贪,爱慕虚荣,争高争先,都有表现的欲望,很少能做到寡欲淡泊、自甘柔弱、甘守寂寞、少说多做的。所以世人多痛苦,多失意。因为总是勉强为之,背道而驰。自然失败失意多多。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如果志向不高远、坚定,则会出现相反的后果:“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在出名之前,并不是一个成天奔忙着推销自己的人,而是潜心学习,培养能力,静观天下形势。这在群雄蜂起的乱世,首先就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无论是君主治理天下,还是一个人办成事情,都不能抱执着之心,不能太自私,也不能目的性太强,而应该顺从规律,不勉强从事,也不必问结果,这样,就能做到无为而治,自然而然地取得成功

天地万物都是出生入死。人也一样,人生的过程,就是从生赴死的过程。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和死,而在于这个活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看淡生死,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地生活,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情,不问结果,乐在其中,自然其乐无穷,生命也会在这种自在中获得充实、宁静、快乐和幸福。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

个人在浩瀚的宇宙中十分渺小,与道相比,我们无论有多大的才能,有多大的贡献,都没有资格骄傲自矜,所以,做人要谦卑自处,学道之包养万物,这样才能开拓更大的生命空间,获得更大的人生自由

世人总为欲望裹挟着,匆匆忙忙,不得其闲,无休无止,纷纷扰扰不断,烦恼痛苦无边。为什么?因为被名利物欲迷障了心眼,忘记了根本,失去了自我,精神没了依托,不知所从何来,归往何处,如风车一样,只能随波逐流,却很少反思反观自己,真是劳心劳力。因为没自然从道,所以最终不是一无所成就是得不偿失,甚至身陷祸患。此是舍本逐末、忘本弃道之行为。事实上,生命自然而简单,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虚名的附丽,只要复归本性,抱朴守真,就会拥有简单自然愉悦的生活

由己推人,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物理相通,大道归一。道理相通,即可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一通百通。就此意义讲,很多事情复杂的只是表面,其实质是简单的唯一的。所以细心体察大道,是十分重要的。很多问题的解决不必他求,转而求诸于己,更加切近而实在。

要想活得轻松快乐,就该时常净化内心,回归到赤子的纯粹淳朴之状态,然后重新开始,从而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想战胜别人,先战胜自己。而要战胜自己,则首先要从内心改变自己,让心回归本初之虚静,回归无欲无知无我无事无物之境界,如此才能无扰,从而获得定力智慧。

人的个性天生,需要保持,也改变不了。但人毕竟活在社会中,所以个性必须融于共性之中,做到和光同尘,否则个性的生存必然受到共性的排挤。所以聪明人保持个性但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尤其是有才华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如果能保持亲近他人,就不会因才招妒,让才华充分发挥,自己得以很好地发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相倚,苦乐相转。没有永远的幸运,也没有永远的背运。这就是人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坦然面对人生,坦然接受命运的幸与不幸

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注重节俭之道,节制自己的欲望,也会节制使用物品。无论身心,都不放纵自己,不会有非分之想,不会有过度之求,凡事适可而止,内心知足知止。这样,他就能保持身心健康,内心平和,从而保持健康愉悦的生命状态。

有真智慧和真本事的人,往往不是盛气凌人,难以让人接近的,而是谦卑自处,意气平和,宽容大度,安静从容,不与人争,不与人辩,低调而默默,看去毫不起眼,但在关键时刻,又能显示超凡的智慧和能力,从而脱颖而出,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个内心坚守道德、保持自我、不失根本的人,自然内心充实而有力,不会被外在的物质和虚名所牵绊所烦累。无论得失成败,无论幸与不幸,花开花落,他都能活得从容自在,能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大小、多少、难易、恩怨、是非、对错、成败、福祸等等,都是相反相成的,其转化可能就在一念之间。所以圣人不会偏废任何一方,遇到反面,会想到正面,所以遇到易事,能怀忧患意识,丝毫不会怠慢,从而防患于未然。

一个自处低下,守柔守弱守卑,甘于人下,不与人争,退居人后,默默无闻,绝不张扬,低调为人处世的人,往往因为没有争竞之心而成为大家尊重的对象,进而推举拥戴之,最终成为最大的赢家。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不是争取就能得到,关键在于是否顺道而行,是否有实力,是否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聪明人明白这个道理。

世人都爱慕虚荣,都喜欢追求勇武、铺张,为此争高争先,自私排他,贪心不足,所以忙碌不休,痛苦无止境。身心俱为名利物欲所累,怎能不烦恼痛苦?真是庸人自扰。

善于用人者,不是以强权制人、管人,而是充分尊重人、信任人、包容人,谦下待人,一视同仁,使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做到人尽其才,才尽所用。上不费力,下不逆反。这样上下和谐,团队的战斗力无限。

很多时候,面对竞争对手,主动不如被动,前进不如后退,进攻不如防守,而不是凭着一股意气或热情奋不顾身地主动挑战。为什么?因为竞争的时机更重要,不得时机,只能是白费气力。

世上最深刻的往往是最简单平易的,不会故弄玄虚;最值得珍视的往往是质朴的,没有华丽的外表;最平淡无味的往往是最有营养的,没有酸甜苦辣的刺激。深刻寓于简单,伟大寓于平凡。繁华落尽归于平淡。所以要怀一颗平常心,这样就可做到花开花落,平淡从容,宠辱不惊。

每个人在浩瀚的宇宙中都是沧海一粟,每个人能力有限,每个人都有自身难以突破的局限;而且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所以永远没有自以为是的资本。

人都是有自尊自爱的,人都有自己的自治能力,所以管理者根本无须强加管理,只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员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就能做到相安无事,极大地发挥员工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现实中,很多人操心过多,或者严苛于人,对人不放心,横加干涉,插手别人的事,甚至越俎代庖,岂不知,这不仅于事无补,好心没好报,而且会打乱原有的秩序,好心做成坏事。所以当戒之。

事物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人都有自理自治能力,所以聪明人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否则,越管越乱,越描越黑。操心太多反招反感。

太强太硬容易受伤,太直太方容易折断,柔弱无敌,因为可伸缩性强,有弹性,善于应变平衡;川行不止,因为其圆滑善于顺势流动。所以古人追求外圆内方,内圣外王。

强则不胜,木强则折”,逞强必遭失败。真正的智者,善于处下,守柔弱,使对手放松警惕,从而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所以,善于守弱守柔者,是真正的智者和强者。

低调不只是一种姿态和修养,更是一种智慧。真正有德之人,如香兰芷草,不必张扬,其芬芳自能吸引人;真正做好事的人,从不宣扬自我,而是生怕有人知道。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看来都是很自然的。

水滋润万物,如大道化生万物,所以以水作比。水能屈能伸,能圆能方,能宽能窄,能进能退,变化无穷,柔软弹性,天地万物须臾不能离开它,如同大道在冥冥中主宰着我们。

一个人有无修养,最大的体现就是他的胸怀。有广阔胸怀者能涵养万物,宽容豁达,善解人意,博爱大众。这样的人,往往成就更高,这也是伟人与庸人的区别之所在。

一个民心浮躁不安,往来迁徙、物欲横流、世风不古的社会,纵使表面看去很繁荣,也不能说是一个好社会。所谓国泰民安,只有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才不会四处乱跑,追求所谓的更高品质的生活,这样才算真正的国泰民安。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ishu.com/show/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揣书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1. 悟道
    悟道  @回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