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红楼梦》读书笔记

2025-07-03 19:52:46  阅读 16 次 评论 0 条

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其家族曾是康熙朝显赫的江南织造,后因政治斗争衰落,此经历深刻影响了《红楼梦》的创作。

局部截取_20250703_195919.png

《红楼梦》简介

成书背景:小说以18世纪中叶的清代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展现了封建贵族家庭的生活图景及其不可避免的衰落命运,同时穿插宝黛钗的爱情悲剧,暗含对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社会伦理的批判。

主要内容:

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情感纠葛为主线,描写贾宝玉在大观园的生活,以及贾府从鼎盛到败落的过程。

塑造了数百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叛逆不羁的贾宝玉、世故圆融的薛宝钗、精明能干的王熙凤等。

融入诗词歌赋、戏曲、园林、饮食等传统文化元素,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文学地位: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并称“四大名著”,其思想深度与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形成专门的研究学科“红学”。

《红楼梦》经典语录

1、《好了歌》(跛足道人所唱,暗示世事无常)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出自第一回,以荒诞口吻道破封建时代追名逐利的虚无。)

2、林黛玉《葬花吟》(借花喻人,悲叹命运)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出自第二十七回,黛玉以落花自喻,抒发寄人篱下的哀愁与对自由的向往。)

3、判词(金陵十二钗判词,暗示人物命运)

林黛玉、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判词以隐喻手法暗示人物结局,体现曹雪芹“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笔法。)

4、贾宝玉论“女儿”(体现叛逆思想)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出自第二回,打破封建性别偏见,暗含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

5、警幻仙子论“情”(点题主旨)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出自第五回,以“情”为线索,贯穿全书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

《红楼梦》读后感:一场繁华落尽的“情”与“空”

《红楼梦》的悲剧之美,在于它用极致的繁华反衬幻灭的苍凉。贾府的盛宴、大观园的诗会、宝黛的默契,越是美好,越让人痛感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

爱情悲剧的深层根源:宝黛爱情的毁灭,不仅是王熙凤“掉包计”的阴谋,更是封建家族利益与叛逆思想的冲突。林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与薛宝钗的“随分从时”,本质上是两种价值观的对抗——前者追求精神自由,后者屈从世俗规则,而宝玉的“出家”,则是对整个封建体系的彻底否定。

家族兴衰的隐喻:贾府从“白玉为堂金作马”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暗合了封建制度盛极而衰的历史规律。贾敬炼丹、贾珍荒淫、贾政迂腐、贾环卑劣,家族内部的腐朽早已埋下败落的种子,正如冷子兴所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部的抄家不过是加速了崩溃的过程。

“情”与“空”的哲学思考:曹雪芹以“太虚幻境”开篇,以“甄士隐”“贾雨村”(真事隐,假语存)点题,暗示一切繁华皆为虚幻。但书中对“情”的描写又无比真挚——黛玉葬花的痴、晴雯撕扇的傲、香菱学诗的憨,都在证明“情”的价值。这种“以情抗空”的矛盾,正是《红楼梦》超越一般悲剧的深刻之处:它承认命运的无常,却又为人间真情留下了一抹暖色。

《红楼梦》读书笔记:从细节切入的多维解读

1、人物分析:以王熙凤为例

形象特点:“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兼具美貌、精明与狠辣。协理宁国府时的雷厉风行,弄权铁槛寺时的贪赃枉法,对贾母的阿谀奉承,对尤二姐的借刀杀人,展现了复杂多面的人性。

悲剧性:“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她的贪婪与权术最终葬送了自己,印证了“盛极必衰”的规律,也暗示了封建家族中“能人”无法挽救整体颓势的无奈。

2、艺术手法:诗词与情节的融合

书中诗词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映射。如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体现其务实进取;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暗合其多愁多病的结局。

这种“诗如其人”的写法,使文学性与叙事性高度统一,堪称古典小说的典范。

3、主题探讨: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命运

金陵十二钗中,元春困于深宫,探春远嫁他乡,迎春被虐而死,妙玉遭劫失踪……无论才貌高低,她们的命运都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家族利益操控。

林黛玉的反抗在于“不妥协”,薛宝钗的妥协在于“求周全”,但最终都难逃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

4、现实启示:繁华背后的警醒

贾府的奢侈生活(如可卿丧仪、元妃省亲)与底层百姓的苦难(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阶级矛盾的尖锐。

今日读《红楼梦》,更能体会“居安思危”的智慧——再显赫的家族、再炽热的情感,若背离人性本真与社会规律,终将归于尘埃,而真正不朽的,是对“情”与“真”的坚守。

《红楼梦》结语

《红楼梦》的魅力,在于它用一部家族史写尽了人性的幽微与时代的沧桑。无论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自嘲,还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世情洞察,都让这部作品超越了小说的范畴,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读《红楼梦》,既是读古人的故事,也是读今人的心境——繁华落尽处,总有一点“情”值得铭记,一点“真”值得追寻。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ishu.com/show/27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摘抄文章,版权归本书作者 曹雪芹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NEXT:已经是最新一篇了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