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一部由(美)苏珊·福沃德博士等所著书籍,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发行。告诉你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缚,治愈父母给你的伤害,扭转不良的生活状态。长期雄踞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榜首,全美销量超200万册!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人们很难意识到,与父母的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没错,过去我父亲经常打我,但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让我乖乖听话。我不觉得这和我婚姻破裂有什么关联。如果不是父亲,我根本就不会成为一名医生。他是最棒的,病人都把他视为圣人。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第一部分 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
在与这位年轻可爱的女士交谈的过程中,使我深受触动的,除了她父母的行为给她造成的痛苦之外,还有她竭力为父母开脱责任的执着。
可是他们从不放弃任何旧事重提的机会,就像是坏掉的唱片机一样,反反复复、喋喋不休地数落着我的劣行,以及我是如何让他们颜面尽失的。
除了她父母的行为给她造成的痛苦之外,还有她竭力为父母开脱责任的执着。她似乎拼命想要说服我相信她一切的遭遇完全是咎由自取,而她父母坚定的宗教信念愈发加深了她的自责。
所有这些合理化的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将不可接受的事情变为可接受的。表面看来,这似乎是起到了作用,但是,你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其实一直都清楚事情的真相。
我就是那种每一次都会选错伴侣的女人。每一段婚姻在开始的时候都无比美好,但我知道,一切都不会长久。
父亲对我说:“别担心,你永远都是我的小失败者。”他肯定不知道这话有多伤人,这话真把我的心都伤透了。
当你将有毒的父母拉下神坛、让他们回归凡人姿态的时候,当你找到勇气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们的时候,你才能在与他们的关系中实现力量的平衡。
那些集中精力于自己的身体和情感维护的家长向他们的孩子传递了一条明确的信息:“你的感受无关紧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
既然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应,他便学着干脆否认自己有需求这回事,以此来对抗孤独感和情感缺失。他的存在就是为了照顾别人,至于他自己则无关紧要。
孩子拥有最基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衣食住行的需求要得到满足,安全要受到保护。但是,除了这些物质方面的需求外,他们也有权获得情感上的抚慰,有权要求自己的感情得到尊重,要求家长正面积极的对待,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感。
圆满离婚这种事情根本就不存在。即使就当时的婚姻状况而言,离婚是最健康的举措,还是会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造成一定的伤害。但是对父母而言,认识到自己离开的是伴侣而不是整个家庭,这一点至关重要。父母双方都有责任与孩子保持联系,尽管他们自己的婚姻破裂、生活发生巨变。一纸离婚判决书并不能成为不称职的父母遗弃子女的许可证。
之所以说操控型父母十分狡猾阴险,是因为他们经常把操控伪装成关心。一些常见的说辞有“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正因为我这么爱你”……其实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太怕失去你,所以我宁可让你生活在痛苦中。”
许多父母把子女当作能力不足、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小孩子对待——尽管这种认知与事实极其不符——以此达到控制子女的目的。
我怕我死了以后会再次遇到我的父母。他们在世时已经把我的生活毁得够彻底的了,我可不想再给他们机会去破坏我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
操控型父母的子女成年后,对自我的身份认知会有些模糊。他们很难把自己视为脱离父母存在的独立个体,也不懂得区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他们有着深深的无力感。
“正常家庭”的伪装对孩子来说尤为有害,因为这会让孩子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的正确性。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迫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说谎,那么对他来说,想要培养强大的自信心几乎是不可能的。负罪感会让他怀疑人们是否会相信他。长大以后,受人猜疑的感觉依然存在,所以他们会刻意回避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去流露任何情感。
当孩子被迫肩负起家长的角色时,便失去了供他学习的角色榜样,这对他正在形成中的自我认同感产生了威胁。
信任是我们的感情产物中最孱弱的一种,在严酷的条件下,它通常是第一个消亡的。
父母把批评当作一种控制手段,不论孩子做什么,他们总能找到可以展开批评的细节。孩子成了父母受挫失意时的出气筒,是父母所有罪过的替罪羊。
有些酗酒者的孩子被迫成了替罪羊,也有些则被迫承担起家庭英雄的角色——“黄金孩子”。这种孩子,因为被迫肩负起重大责任而被父母和外界的赞赏包围。表面看来,这种赞誉似乎赋予了这些英雄式的孩子一个积极正面的地位,比起家庭的替罪羊可好得多了。但事实上,不论是童年生活被剥夺,还是小小年纪便沦为家中的顶梁柱,孩子们的经历何其相似。不管是童年时期还是成年以后,黄金孩子一直在强迫自己去完成难以实现的完美目标,丝毫不敢松懈。
为求自保,他们的成长往往伴随着一种强烈的需求,希望生活中的所有人、所有事都尽在掌控。
他们愿意为伴侣的破坏性行为所带来的伤害收拾残局。共依存者或许会唠叨、哭诉、辩解、抱怨、威胁、给出最后通牒,但极少有人愿意表明足够坚定的立场来促成任何意义重大的改变。
掌控自己生活的关键在于:如果不能改变父母,那么就自己做出改变。你的幸福没必要仰仗父母。即使他们一成不变,你一样可以战胜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并摆脱他们对你成年后生活的控制。你只要坚持努力就好了。
许多虐待孩子的家长是带着严重的情感缺陷和需求不满步入成年的,在情感层面上他们还只是孩子。他们会将子女视为自己父母的替代品,并在他们身上寻求父母从未给予自己的情感满足。当子女无法满足这种情感需求时,他们就会被激怒,进而将怒火以暴力的形式发泄到子女身上。在那一刻,孩子更像是父母的替代品,因为施虐者真正的愤怒对象正是他们的父母。
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的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并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慰藉,我们长大后就会希望别人也用这种方式对待我们,这种正面的预期使我们在成人的关系中更为坦诚且内心柔软。
研究表明,就算是惩戒孩子某种具体的不良行为,体罚也算不上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它的威慑作用只是暂时的,但它所引起的孩子的愤怒情绪、复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视却异常强烈。很明显,身体虐待所造成的心理、情感和身体伤害远远超出了其短暂的约束效果。
很多成年子女回顾自己童年遭受的虐待时,都会为不作为的一方家长辩解,因为他们把这样的家长看作和自己一样的受害者。乔尤其这样认为,因为他经历过角色的置换,试图保护他不作为的母亲。
受虐儿童的内心蓄积着强烈的愤怒。当他们被暴力虐待、侮辱、恐吓和诋毁时,又或者因为感到痛苦而遭到责骂时,他们怎么可能不愤怒?但幼小如他们,心中的怒火往往无从发泄。于是成年之后,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寻找宣泄的途径。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身体虐待型父母的成年子女的一些常见问题,比如自我厌恶感、对父母的依附、无处宣泄的愤怒、难以战胜的恐惧、对他人的信任缺失以及自身安全感的不足都是可以克服的,这真是个好消息。
侮辱性的称呼,贬损的评价以及轻蔑的指责都会向孩子们传递非常糟糕的自我评价信息,并对他们将来的幸福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任何小孩都不懂得分辨玩笑和事实、取笑和威胁。积极的幽默是强化家庭联系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而贬损性的幽默在家庭环境中却极具破坏性——孩子对挖苦或夸张式幽默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含义的层面上。
父亲对女儿的性征发育往往会感到不快甚至怀有敌意,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即使是小女孩眼中慈爱体贴的父亲,也可能会在她青春期的时候故意制造冲突,好远离令自己无法容忍的、来自女儿的性吸引。
不论多少来自外界的肯定和赞美都敌不过父亲诋毁她的言论。
孩子应该拥有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犯个错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这是他们尝试新事物并建立自信心的途径。
当你从别人嘴里听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并让这些评价进入你的潜意识时,你就是在“内化”它们。负面评价的内化——变“你是”为“我是”——就形成了自卑心理的基础。言语虐待不仅严重损害了你作为一个可爱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人的正当的自我认知,还会对你的生存方式及成就价值产生必然的负面预期。
乱伦受害者所蒙受的屈辱是独特的。即使非常年幼的受害者也明白这种事情必须要保密。不论他们的沉默是出于本意还是受人教唆,他们都感觉到侵害者的这种行为是禁忌和耻辱。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乱伦所涵盖的行为及关系的范围则广泛得多,包括以唤起侵害者性兴奋为目的而进行的与儿童的口部、胸部、生殖器、肛门或其他身体部位的身体接触。侵害者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他可以是被儿童视为家庭成员的任何人,比如继父母或姻亲等。
他们选择孩子作为目标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支配欲和控制欲;二是为了得到只有孩子才能给予的、无条件的又不具任何威胁性的爱。
家中的父母甚至可能是社区或教会的领导者,因品格高尚而备受推崇,可是他们关起家门后的样子却令人震惊。
抑制因乱伦而生的内心矛盾有一种极为常见的表现形式——抑郁。它既可以是一般性的忧伤情绪,也可以是近乎彻底的自我放任、无所作为。
明智、成熟、有爱心的父母所持有的观念会考虑到家庭中每位成员的感受和需求。他们会为一个孩子的个人发展和随之而来的成熟独立构建坚定的基础。这种观念很可能是:
● 孩子的叛逆心很正常。
● 故意伤害孩子是不对的。
● 应该多鼓励孩子犯错误。
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庭成员作为个体,拥有多少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
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励个人表达,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这样的家庭制造了混淆不清的个人界限、不分彼此的家庭成员关系。在潜意识里,家庭成员对于自己和别人的界限、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表示亲密,经常要压制每个成员的个性。
不分彼此的亲密关系导致了孩子完全的依赖,依赖来自于外界而非自身的认可和准许,这些认可和准许会首先来自父母,而后恋人、老板、朋友甚至陌生人,都可能取代父母的位置。像金这样的成年人,由于其生长的家庭不允许任何自主和独立,会逐渐变得丝毫没有主见,永远都在寻找可以依赖的人。
理解是改变的开始,会带来新的人生选择。但只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自由要靠我们改变自身的行为。
第二部分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现在,我们的重点已经从父母对我们做了什么,转移到了我们还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以减少父母对我们的影响。
采用本书的策略,你将发现令人振奋的、与父母以及其他人相处的新模式。你将重新界定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将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价值。
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我们可以原谅伤害过自己的父母,但应该在理清自己的情绪之后再来做这件事,而不是在之前。面对自己的遭遇,我们首先需要发泄愤怒,需要哀悼我们从未得到过渴望许久的父爱和母爱这一事实,不应该去弱化和抹杀曾遭受的伤害。很多时候,原谅和忘记,意味着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许多人认为,我们的感受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但事实上,所有的感受,甚至那些最强烈的恐惧、快乐或痛苦,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观念。
情绪激动时,避免同父母接触、对质。你的想法和判断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出现偏差。
记住,一旦你生气、道歉、解释或是试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就等于是把大部分的主动权交到他们手上。如果你请求对方原谅你或理解你,那么你就给了他拒绝满足你要求的权利。但是,如果你采用非辩护性回应的方式,你没有任何要求,而当你没有任何要求的时候,就不会遭到拒绝。
你必须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
我确定,在许多案例中不存在故意的伤害,但是纠结于是否故意本身就是在浪费时间,重要的是结果。失职的父母造成了伤害,无关乎他们是否故意,他们需要对自己造成的结果负责。
我们愤怒,我们害怕的事情会发生;我们不愤怒,那些事情同样极有可能发生。
悲伤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它会解放你,让你痊愈,让你可以用实际行动解决自己的问题。
对峙并不意味着要攻击对方。如果可以找到一种有节制而又温和的方式来排解他的伤痛和愤怒情绪,他就会发现,与逃避问题相比,说实话总能带给人更多的平静。
对峙是通往独立自主道路上最激动人心的阶段。
不论对峙期间或之后发生什么事情,只要你有勇气付诸行动,就是胜利者。
父母的道歉可能具有欺骗性,令你产生不切实际的希望,以为你们的关系将大有改观。如果侵害者在道歉之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行为改变,那么一切还将照旧。他必须愿意为此做些什么,否则所谓道歉就不过是空话,只会带给你更多的伤害和失望。
不管你多么沮丧消沉,总有更好的生活在等着你——摆脱愧疚、恐惧和屈辱的、自尊自爱的生活。
你身上本就具备改变子女命运的力量。当你自己从内疚、自我仇视和愤怒的家庭遗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解救了自己的子女。当你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环时,也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后的子子孙孙送上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你是在塑造未来。
爱的行为并不会折磨你,也不会让你失控,更不会让你产生自我憎恶。爱并不会带来伤害,爱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感觉。爱的行为会滋养你,让你拥有健康的情感。当有人爱你时,你会感到被接受、关怀、珍惜和尊重。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静。
版权声明:本文为摘抄文章,版权归本书作者 苏珊·福沃德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