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是作者俞敏洪第一次完整、深度地讲述新东方从0到1、从1到N的创业历程,披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让人看到带领着新东方从一个培训班发展成为上市集团的创业者,以及他的团队曾经经过的至暗时刻,甚至曾走到崩溃的边缘。创业维艰,1/4个世纪的风雨征程,完整地被记录,激荡地再现了新东方创始团队及新东方人,在时代的光辉中砥砺前行的身影。延着内容主线,“三驾马车”的光阴故事已经留存,新生代的管理团队已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中开拓进取,搏出广阔天地,而今,人工智能浪潮下,新东方又将向何处进发,仍是新东方故事的待续篇章。相信这本书,定能让读者在作者个人-贯的幽默叙事方式中,在个人发展、组织建设、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受到启发和激励。
做任何一件事情,当你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的时候,一定是把它跟你的理想和价值观连在一起的。
第一章 初出茅庐
离开北大的时候,我内心还是很凄凉的。但是今天看来,凄凉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虽然我离开了一个让我感到极其安全的舒适区,走进风雨之中,但就像大家常说的那样:风雨之后才能见到彩虹。
坦率地说,连北大的老师也没有几个愿意去教GRE的,因为教GRE的基本要求是你的词汇量得在两万左右。那时,没有几个人会吃饱了撑的背两万个词汇在那放着,而我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吃饱了撑的没有事干的人。因为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得肺结核在医院住了一年。那一年,我在医院没事干,就一边读书一边背了很多单词。所以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其实已经掌握了接近两万的词汇。
你如何能够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可靠的客户,并且让这些客户变成你的品牌宣传员,愿意把新的客户带进来,这就是做生意的本质。
因为他们都是大学的学霸,对自己的学习非常自觉。也就是说,他们不是被老师逼着来上课,也不是被家长逼着来上课的,这跟今天的学生还真是不一样!尽管今天的学生中依然有学霸,依然有充满热情、自我驱动的,但是我发现现在别说是中学生了,即使是大学生很多时候也都是被逼着来上课的,因为家长要他们学习这门课,或者自己不得不学。
如果公司在某一个领域,比如技术、市场营销或产品设计领域,过度依赖某一个人,除了这个人别人都做不了,其结果就是要么给这个人特别高的薪酬待遇和股权激励,要么就去找一个跟他水平相当的人一起干这件事情,否则到了一定程度,会出现“挤兑”或“造反”的现象。其实,我后来碰到的很多创业公司之所以倒闭了,就是因为公司最核心的、不可缺少的人才离开公司,或公司人才缺失导致的。
当有一件事情你不能做的时候,一定要找几个人同时帮你做。除非你相信自己已经给了这个人足够的利益,并且这些利益能够保证他一辈子都愿意跟你一起干。
从本质上来说,只有把利益的问题摆正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才能长久。
第二章 试水江湖
我觉得我能够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没有自己要先拿钱的想法。
同时,我对新东方的老师有一个要求:除了正常授课以外,必须要有演讲能力,即一个月进行多少次演讲是额外的必须完成的任务。
从某一个点上把自己带到最高点,让自己占领用户的心智,再向最高点延伸,这可能就是品牌的成功之道。
比如我高考考了三年才考上北大,在北大又得了肺结核病休了一年,在医院里读了300本书,出国不断被拒签,后来创立了新东方等,都算是励志故事。而新东方本身,也是一个励志故事产生的地方。
至于出国留学,我还是把它保留为我的一个目标。看到王石到哈佛去游学,又到牛津、剑桥去游学,我还是挺羡慕的。我觉得,自己以后年纪大了如果不再做事业了,就到国外的某所大学去做研究,哪怕是坐在课堂里听听著名教授讲课,也是一种享受,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何况我还有个优势——没有语言上的问题。所以直到今天,去留学依然是我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可能要到我60岁以后才实现了!
你的事业能发展多大,要看你的合伙人有多强。
人遇到机会时,还是要闯一闯的,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一个机会,也许它就是一个坑,是有风险的,但只要你觉得这件事情值得做,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那就应该去试一下。
第三章 创业维艰
没有组织结构及权益保障,企业会陷入某种混乱状态。也就是说,当学校或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壮大时,一定要雇用跟创业者完全没有关系的人,还要用组织结构来保障他们的权益。这也是后来新东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陷入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情怀是什么?就是明白我们到底要干什么,就是自己在做一件事时,要有成就感,要引以为傲,并且能为这个社会带来某种好处和进步,这就是情怀的最终解释。情怀就是在做一件事时把个人和社会揉在一起,同时对两者都有好处,这就是情怀的核心。
虽然最后我们都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意识到有问题和能解决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有很大差别,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弄清楚。
当然,中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要在所有领域都实现法律先行是不现实的,因为法律通常是对于一个已经稳定的状态的规范。
我可以给大家提出一些有关同学朋友一起创业的建议。第一,利益结构一定要清晰分明,明确每个人到底占多少股份。第二,利益分配结构一定要是动态的,因为未来发展过程中谁的贡献大现在是不确定的。比如股权分配,三个同学每人拥有30%的股权,但三年以后还是不是每人拥有30%的股权,就不一定了。未来,可以根据每个人岗位的重要性和贡献的多少改变期权,对于由个人的贡献产生的股权差距,大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第三,要有清晰的上下级结构。也就是说,最终谁听谁的这样的决策机制是一定要有的。
第四章 风云变幻
组织结构决定了一个公司的发展规模,所以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就需要有人来帮我们建立组织结构。
推动变革最重要的要素,既不是理想,也不是情感,甚至不是未来,而是利益的分配机制。也就是说,当所有人或绝大部分人都意识到变革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和良好的未来预期的时候,这个变革就特别容易推进了。
其实大家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国股市依然是以投机为主,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股市,很多好公司都会被炒成烂公司,而烂公司就会被炒得更烂。所以,今天中国股市不景气,其实根源还是这帮炒作的人,他们从来没有把股市当作一个真正的通过资本市场来为企业提供增值和有价值服务的体系,而是当作一个个人赚钱、机构赚钱,甚至坐庄赚钱的工具,来回折腾。所以,这里面违法乱纪的人不少。而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也非常庆幸新东方最终选择到美国去上市这条道路。
解决朋友之间的矛盾无非是让利和让位两种方式,因为矛盾都集中在这个地方。
第五章 雾里看花
一个人做事情是要有底线的。所谓的底线实际上是人品底线和道德底线,也就是说,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了人品底线,哪怕再受欺负。
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准则,那就是无论人在什么岗位上,在任何困境中,都要让自己保持进步。
一个机构要给新人“三个台”:一个是舞台,一个是平台,一个是后台。
我问:你学历史的做老虎基金?后来大家就都知道了,中国学生不管学什么,跑到国外以后很多都会进入金融或者投资行业,因为那才是真正赚钱的行业。
VIE的意思就是在海外成立一个影子公司,然后通过协议把国内公司的权益全部委托给影子公司,所以实际上市的是这个影子公司。而这个影子公司一般设立在中国香港,或者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之类的地区,这样的话公司就有了一个VIE结构,就可以直接与美国的上市结构对接了。
第六章 走向国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领域不是你有钱就能够做好的。
在美国上市,原始股东的锁定期最多是3~6个月,锁定期一过,原始股东就可以随便买卖自己的股票了。不像在中国,这个锁定期是3年,3年时间内不确定性很高,而3~6个月内企业的发展是可以预期的。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人生任何阶段都是有进步空间的,你不努力,就没有未来。
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八个字:只求发展,不求私利。只有不求私利才能得到私利,作为最大的股东之一,新东方每发展一步,我就多一点收益。
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这样的机构,如果真想办事,是能把事快速办好的。因为它的整个系统和流程都是完整的,不受太多的个人情绪、个人感觉以及个人关系的影响,只要流程开启,它就能够按照流程推进。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去路演呢?这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上市的效率,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钱是投资银行出的。那投资银行为什么愿意出这些钱呢?因为它希望我们能融到更多的钱。投资银行最后要拿走我们融资总金额的7%左右,所以它有足够的钱来租用这样的飞机。在美国,租一架商用飞机一天也就一两万美元,所以对投资银行来说,也是非常划算的。把你招待好,让你讲好,最后它能赚取更多的利润。
对于我自己来说,身上的压力和负担其实一点都没有减轻。我的股票不能随便买卖,其他人都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后随便卖股票走人,但我不行,只有我一个人是被锁定的,这种感觉其实非常矛盾——我不能因为新东方成功上市就放松,觉得可以过另外一种人生了,反而觉得被套牢了,要去过一种被锁定的人生,而且被人期待,那种感觉并不好受。
但是教育和资本结合也有坏处,第一点就是急功近利。教育本来是慢工出细活的行业,其最核心的主题就是抓教学质量和教学产品,循序渐进地为孩子们提供服务,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大于一切。但是现在,很多人办教育却是为资本在办,为赢利在办。如果纯粹是为了赢利去办教育的话,那么教育一定会被扭曲,于是就出现了大量收了学生和家长的钱,却不提供负责任的教育,甚至跑路的情况,这就是教育和资本结合的坏处。资本让教育变得急功近利,变得盲目,变得不再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而是以能否赚钱为核心来办事情。这也让中国的教育受到了很多诟病,让政府和老百姓对民办教育不满。这也引发了政府部门对民间教育的整顿。
第七章 承前启后
什么是非连续性业务发展呢?就是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家公司想要有大发展的话,不能只做主营业务,因为这样的话它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
一些新项目的管理者和开拓者,其实并不一定非要从新东方内部一点一点地培养,而是可以引入外面的成熟型人才,这样这项业务能够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关于开办分校,我们忽视了两点:一是对分校校长的培养,二是对项目的分类管理。
但是要想把这项业务做起来,必须符合两条商业逻辑。第一条就是,你进入的市场一定是有前景、有发展的市场,得有商业模式。不管现在有没有,但至少你能发掘出来,而且一旦发掘出来人们就离不开它的这样一项业务,你才能去做。第二条商业逻辑就是,有市场前景的商业必须要靠真正的人才才能做起来。如果你不是人才,进入了这个领域也是没用的。
在线教育的精华是什么呢?是抓住一个领域内的一个点进行另类突破,这样才能够使在线教育迅速发展。另外,还要用资本的模式来发展。
毫无疑问,在图书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坚守了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内容为王。因为在本质上,新东方是一个内容服务公司,就像我刚才讲到的泡泡、优能一样。如果纯粹搞运营、背后没有内容的话,那么无疑是留不住用户的。所以在新东方图书发展过程中,我一直强调必须精选内容。
第八章 瞻前顾后
关于大方向,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要重视这个市场,因为这个市场确实存在;第二,要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第三,要把服务品牌建立起来,让老百姓信任你的品牌。
一个企业开展一项新业务,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跟原有业务有密切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这样就可以互相支持;二是和原有业务能够资源复用,比如目标人群可以复用。
在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占到了80%左右,学校的作用占到15%左右,而社会的作用占到5%左右。
如果让我对一对一业务做一个总结,那就是不是什么业务来钱你就可以去做什么。一定要在收入的前提下,思考它的商业模式到底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影响、给客户带来什么影响,以及这个商业模式是不是可持续。只有想清楚这些,我们的商业模式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这么一种说法:当通过后视镜看到有汽车追来的时候,如果你一直盯着后视镜,那你的汽车要么会掉到悬崖下面去,要么就会撞上前面的汽车。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如果你一味地盯着竞争对手,那你就会失去自己的优势。竞争意味着向优秀的对手学习,把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来推动自己的发展。
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好的结果自然会来。这很有点像曾国藩说过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九章 回归本质
我觉得从危机中去寻找机会,是一个企业家应该具备的能力。
营销和销售能促进增长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有足够好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在进行营销和销售之后,随着客户量的增加,你的服务和产品依然能够保持原有的质量。只有满足这个前提,你的增长才是健康的。
考核指标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考核指标必须跟企业的文化、战略和未来紧密结合;第二,所有的考核指标从上到下必须保持一致。
任何一个做教育的机构,不管你是面对幼儿的、中小学的,还是大学的,不管你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都必须坚持这个本质。如果不围绕教学质量、教学产品、教学服务来做文章的话,不管你下多大力气进行营销,有多少收入、多好的系统,最后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教学产品和教学质量才是教育真正的本质。
比如我们很多员工想要拿高工资,于是就不断地跳槽,这就是没有抓住关键因素。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且达到别人无法替代的程度,那才是你能够拿高工资的资本。
我把北大精神总结为六个词:独立、自由、质疑、包容、反思、傲骨。
第十章 自我剖析
人生要做好两种打算:一种是长远打算,你活到100岁会是怎样的,这样的岁月你怎么去安排;另一种是每一天的打算,这就意味着即使明天已经不再属于你,你也不会为今天所做的事情而后悔,这就是一种长短结合的对人生的设计。
所谓的“历练个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有些你不愿意面对的东西,要想办法去面对,因为你不去面对的话,这件事情就永远留在那儿,永远也解决不了,到最后甚至会发酵,会越来越麻烦。
本科教育是以吸收多方面的知识为主的,其实并没有针对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研究的系统训练。所以,这直接导致我的思路是发散性的、零碎性的,而不是系统性的。
用靠谱的人做伟大的事,分更多的钱。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要把所有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解决自己所创造的麻烦和问题上,比如跟别人的纠葛、吵架,内讧等。有的夫妻就是这样生活的,天天吵架,天天在解决矛盾。而另一种人就活得非常明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用在对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面,把那些琐碎的事情想办法排除掉。而要排除琐碎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有一个博大、坦诚、诚恳的胸怀,这是我们每一个创业者和做事业的人,包括懂得生活的人都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原则。
在跟政府和政府官员打交道的时候,核心原则是什么呢?我把它叫作友情相交,而不是利益相交。
版权声明:本文为摘抄文章,版权归本书作者 俞敏洪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