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作者是李笑来。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自我积累。作者通过自己 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绝大多数的成功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有关。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有些时候,有些事物,从反面描述比从正面描述更为容易。
事实上,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也许只有吃过大亏,才会有洗心革面的动力。
写字的快乐并非来自表达,而来自这些文字所带来的改变——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对自己,无论是对周遭还是对内心,都是如此。
无论是谁,都最终在某一刻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并且几乎注定会因懂事太晚而多少有些后悔。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焕然一新。
第0章 困境
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任何任务都最好或必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之前完成,即,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而且,只要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不管是否已经开始执行,最后期限都在不断迫近,因为时间永不停歇。
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它就是你的敌人。
第1章 醒悟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有些认识,哪怕是简单的常识,也需要亲身经历后才能真正体会”。只有拥有无与伦比的打字速度,才能体会打字速度快的好处。
第2章 现实
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存,困者亡。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最终完成的事情,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
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至出现曾经因为思考(疑问就是思考的起点)后“忘了”而失去获得答案机会的情况。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尽管现实总是如此难于接受,坚强的你却应该坦然。以上提到的种种现实,包括“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都既清楚又简单,你必须要接受——不仅要接受,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坚信,不容半点动摇。
第3章 管理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难。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
养成一个习惯——把要做的事情用纸和笔写下来,把任务落到纸面上,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辨出哪些任务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哪些任务是相对复杂而又灵活的(对我个人来讲,需要思考的就是“非机械”的),然后,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按我的话说就是——“与时间做朋友”。
相信我,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需要挣扎。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将变得其乐无穷。
如果想要改变自己,或者对自己目前的处境不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应该会带来改变的任务,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
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这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
任何动作演练到一定次数,就能准确完成——甚至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他只不过是把这个原理应用到了极致而已。
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未想过要给自己执行任务时的表现设计一个验收机制。最基本的验收机制是针对最终结果的,部分有经验的人因为在做事之前总是更关注步骤,并会按照需求将任务拆分成若干子任务,所以,他们甚至会为每一个步骤设计相应的验收机制。
第4章 学习
“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
对“体验”、“试错”和“观察”进行补充的,就是“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运用心智能力的手段。
我们知道,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恐惧,而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源于我们害怕未知。这样看来,恐惧是永恒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无所不知。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第5章 思考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导致人们犯下这些逻辑错误的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两个——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
要做一个用心的人,要用心做事,因为这世界其实也有“心”。
事实上,每天有无数的人因为分不清原命题和逆命题而被他人左右。混淆原命题和逆命题,抹杀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广告设计者最常用、最舍不得放弃的手段——因为它很有效,正如之前的统计数字所表明的,至少对70%的人有效!
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即“诉诸无知”。
“谁主张,谁举证”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惜,大多数人并未在意。事实上,不懂“举证责任”就是一个思考时“误入歧途”的常见原因。
爱迪生是不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本质上与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该努力还得努力,不应该仅仅因为别人努力或者不努力,我们就放弃努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
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改变你的生活,首先应改变自己。如果你的心理状态是积极的,你的生活就会是快乐的;如果你的心理状态是消极的,你的生活就会是忧伤的。
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强”与“弱”才是自然界中真正存在的本质,“善”与“恶”往往只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
第6章 交流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
摆脱经验主义,不仅需要对道理本身的了解,还需要勇气。其实,求知的路走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依靠勇气,而非智商。
第7章 应用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更进一步,除了正确与巧妙之外,还要有效率——人生苦短,如果成功太慢,那么幸福必然减半。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学会在痛苦出现的时候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几近自动消失,而且在它被我们重新注意之前绝不会回来。
其实,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运气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特别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个问题彻底想清楚,就很可能会因为错误的认知而不停地浪费时间。
爱默生说:“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相信我,所谓的人脉就算重要,也根本没他们说的那么重要。
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但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意义上的“交换关系”。可如果某人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他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其他人的负担。这个时候,所谓的“友谊”也就慢慢无疾而终。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我们的社会倾向于遗忘那些重要的人物——事实上,所有的社会都可能如此。
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可是,我们却能成为另外一种人——我们可以不需要被别人鼓励——这是一种境界。
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100%地有效率。
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件事情上—— 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记住一件事: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很多。
第8章 积累
现在就干!把这一刻立即变成伟大梦想的一部分!
现状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如若一个人的心态受到了现状的影响,那么他的行为和决策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进而,行为与决策的结果形成新的现状,再次影响其后的心态……如果一个人不能运用自己的心智控制这个过程,那么他必然会沦为恶性循环的牺牲品。
一个人的现状越差,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进而作出不现实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能控制这种焦虑情绪的话,他就很可能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以我个人的体会,我非常鼓励每个年轻人能花上几年时间到国外走一走,学一学。教育的根本其实只不过是“见多识广”。然后,再用五到十年时间定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为之奋斗,为之坚持,不知停歇地努力上十年二十年。有些成功靠运气,可是持续的成功却与运气无关。
版权声明:本文为摘抄文章,版权归本书作者 李笑来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