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心理抚养》读书笔记

2022-07-25 08:09:44  阅读 3740 次 评论 1 条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42e412c9fa654792b1acb198098a5f33.jpeg

人所有的心理表现必有相应的经历和环境。比如,一个人是否会犯罪,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

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第一章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

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了什么,占有了多少房产或财富,而是经历了多少站点,走了有多远

贫穷不是犯罪的理由。这个社会是有规则的,如果每个人都无法无天地行事,终将自食其果。

所有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无论是道德滑坡、腐败问题,还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案件,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人的问题。

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

人也一样,问题往往不是出在眼前,而是源于过去。人成年后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

真正的心理成熟是什么?就是在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时,人能够不把缘由归结于外部,而是从自身找原因

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

你做爸爸的不在孩子身边,不要太关注孩子的成绩,那是老师关心的事情。你每次打电话要问他:‘你上学快不快乐?老师喜不喜欢你?你和同学关系怎样,有没有人欺负你?’做爸爸的要关心这些,而不是只问成绩。如果有人欺负他,你要给他出主意,要想办法解决。实在不行的话,你要回去陪伴他。成绩是次要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时光不可倒流,人的成长就像树的生长一样,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推倒重来。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你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请注意,成倍付出的应该是你欠下的亲情,而不是金钱。

养育孩子,并非天天在说教,也并非事事在照顾。陪伴也是一种养育,这需要的是一种过程。亲子关系,是需要用时间培养的。细心照顾,耐心陪伴,慧心观察,这是读懂孩子的前提。

家庭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是家人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顾,互相温暖,还有育儿和养老,这些都需要花时间相伴。

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心理贫困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

人的问题在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家长,而家长的问题在婚姻。有子女的婚姻不单单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了。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性情好和有责任感最重要。那么,如何考察呢?一定要先看对方的父母关系好不好。如果对方父母恩爱、家庭和睦,你可以闭着眼睛跟他结婚。如果对方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成员感情冷漠、怨气十足,这种家庭要慎入。

有句话大家可能听说过:“贵族是三代以上养出来的。”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你这一代可能是不完美的,但你可以通过好好养育下一代,让下一代比你更好,然后形成滚雪球效应,代代相承得越来越好。

第二章 心理彰显人之灵魂

人生经历形成的记忆不仅停留在相关的神经细胞中,还会遗传给后代。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学习和努力的经历,会成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能力。

中国古人讲“祖上积德,福泽子孙”,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所以,每个人在为人父母后,要为自己的血统和后代着想,注意自我修行,要自律,努力成为好父亲、好母亲。当然,前提是要先做个好丈夫、好妻子。

家庭是养育的场所,养之育需要家长在照顾、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培养情感,以浸润的方式告知或带领孩子学习如何做人做事。而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教之育是老师在规范的要求下,在一视同仁的背景下,以讲授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

人认识世界一般是由外而内的,先认识自然,然后认识他人,最后才认识自己。都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因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

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往往是“因变量”,总指望别人的改变来改变现实,永远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成为主动的“自变量”。遇事只期待别人改变,这是将自己的命运系于别人身上的表现。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

人活在世上,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首先要做一个独立的人,要自信和自尊。也就是说,你可以爱别人,也可以被人爱,但你就是你,你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你是能自立的,而不是将自己的一切依附于某个人身上。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眼里的世界就不同。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个人的心理时,不能用自己的心理去理解他,而要去了解他的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做事的标准,所以我不会轻易拿自己的标准去评论别人。

当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如果你不了解人的心理整体的发生原理,只看到显现的问题表面,只用一种方法,即点击鼠标或敲击键盘,用输入信息的方式不停地给他讲道理、提要求,可能他的程序已经发生冲突或者内存已满,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你不知道这个人之所以抑郁,可能源自她的大脑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她需要调整的不是认识问题,而是神经系统的功能问题。

与人讲不通道理时,相当于走进一条死胡同,你发现此路不通,还要撞墙吗?为什么你非要说通别人呢?坚持让别人想通的人不是没有,但结果常常是要么气愤地把人杀了,要么气得要自杀

与人说不通时,说明你们之间已经出现一堵墙,那你就要主动改道。既然我无法改变你,那我就绕开你,这总行了吧?天无绝人之路,我们不必纠缠于一个对错或一个道理,更无须为此争得你死我活。

以三到五句话为基准,不要超过五句话。因为吵三句的时候,意思都已经挑明了,多说也没意义了,只是想压过对方、胜过对方,每多说一句都是不良刺激。你实在忍不住的话,顶多再说一句自己的感受,比如“我快气死了”,然后就扭头走开。吵架时没超过五句话,一般就没有激情导致的狂怒危险。

那么,如何化解不良情绪呢?下面介绍三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一是有意去运动。当你感受到不良的情绪,尤其是真的很气愤,有气没地方撒时,不妨冲出去跑几千米。当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时,闷气自然就消散了;二是寻找美好的感觉去体验。比如,你可以听音乐或看喜欢的影视剧,沉浸其中感受另一种良好的情绪,以此摆脱不良情绪的感受和记忆;三是找朋友聊天或吃饭。虽然吃胖了不好,但美食确实能让人身心愉悦,能吃者大多没有过不去的坎。当然,能吃者也要消耗大,多运动仍是必要的。

如果一个人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家庭养育与学校教育背景,头脑聪明,见多识广,心胸开阔,情绪稳定,善于沟通,个性就很好。找对象最好找这样的人,一生会很幸福。领导要是能找到这样的下属,也是一种福气。

第三章 心理发展有迹可循

人的心理也有着内在的发展路径。一个人今天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心理风格,一定跟他过去的经历有关。

每个人都是有来历的。想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了解他的过去。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才能预测他的未来

其实,与一个人结婚,就是与一个家庭结婚。如果对象的家庭不正常,你未来的婚姻生活就容易有变数。所以,你既要看这个人本身,还要看他的祖父母和父母。一个人早年的家庭背景很重要,上两代人会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尤其是父母的影响更大。如果父母恩爱、家庭和睦,这个人一般不会有心理问题。要是一个人性情古怪,父母一定有问题。所以,把一个人的“前世”看明白了,就能看明白他的今生。

性格教养与情感抚养最重要的不同在于,情感抚养更多的是要照顾和满足孩子,而性格教养更多的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

父母与孩子的亲缘,最浓时分就在依恋期。好好珍惜孩子的依恋,这是父母未来教育孩子的一种心理资本。

父母要明白,孩子虽是你生的,你养的,但他们是“人”而不是“物”,他们有独立的意识,有自己的认识,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需求。父母要把孩子养育成“人”,而不是使之成为自己手中的一个“物件”。

中年人的成熟感并非体现在能挣多少钱上,而是体现在社会责任感上,比如对家庭、对工作有责任感,甚至对社会也有一份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越强,人成熟的味道就越浓。

第四章 心理抚养重在养心

人一出生就是“天生的心理囚徒”,在生命初期无能无助时,他不仅要依赖别人提供物质满足,同样需要心理满足,那就是让他看到人脸、听到人声、被人拥抱和爱抚。抚养人就是他的心理营养的来源。如果没有人管他,那就相当于他在感觉被剥夺的情况下发育。

人早年的经历会变成潜意识,可能自己不明白,但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心理活动。

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在众多的“爱”中,有一种爱叫虚情假意。这种虚情假意的爱不仅在成年人的爱情中经常可见,在对孩子的抚养中也可见到这种可怕的爱,那是因为某种需要而表演的爱。

一个人的情感发展取决于他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在抚养中拥有出于真正的爱而给予的足够耐心、细心、宽容,甚至小小的纵容。对于一岁之内的初生儿,爸妈大可放开地去爱他,给他足够的情感营养,用你的身体、你的拥抱、你的抚慰、你的笑容、你的声音去表达爱,而不能用钱或借他人之手间接表达你的爱,那是被偷工减料的心理营养。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只有奶水没有爱的人类幼子绝对活不好

脾气,通常是指一个人的情绪产生的速度、强度、持续时间和转换灵活度等特性,是人的个性内容之一。

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

不善言语的人往往在早年是耳边无人声的人。这意味着他在最需要看护的时期,身边几乎无人陪伴,他们是在冷漠与寂寞中长大的人。

善良一定要有智慧。即使帮助别人,也要保持一份警觉,不要被人欺骗。

当领导的人要善于观察人、了解人、使用人,孩子如果言语和亲社会行为发展得好,善于跟人打交道,当然适合当管理者。那种学习很好的安静孩子,长大后一般是技术型人才,业务能力较强,他当领导会对谁都看不上,什么事让别人干都觉得不如自己干得好,最后把自己累得够呛,还闹得人缘不好。

会用人的前提是识人,识人的前提是愿意与人接触,对各种人都感兴趣,愿意与人打交道

让孩子在幼年时走出家门,多接触人与社会,是一种有益的心理培养,千万不能以为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

第五章 人性由情感唤醒

养育一个心性健全的孩子,首先要让他具有人性。

万物之中存在着大自然的智慧,因为万物的运行并非人类的意志;相反,人的所谓智慧恰恰来自大自然,是人逐渐发现并认识自然界本身拥有的智慧,就这点而言,大自然的规律和力量远远超出人类的智慧。

智能以人的认识为核心,遗传为主;技能则以重复训练而成,是后天获得的能力

何为人性?一个人有情感就有人性。他若尚有情感,就尚有人性;他若毫无情感,他就毫无人性。

对人最有力、最无价的控制力量就是情感。越是弱者,越是一无所有的人,有时越需要一种柔软的情感去唤醒他的人性。

依恋的形成,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每当孩子有需要,这个人能马上出现,孩子就会身心愉悦。

安全感是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安全感才会有信任,有信任才会融合,他才会愿意与人亲近。

我们依恋一个人,是源于这个人给我们带来的美好、舒服、快乐的记忆和感受。这是一种潜意识,我们在这个人身边无缘无故就觉得舒服。如果你从小是母亲带大的,生活中遇到一点难处,回家就在她身边坐着,哪怕只是看她做针线活,跟她唠几句,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宁静。这种舒服的感觉,源于你从小依恋母亲的美好感觉被唤醒了。

钱能生钱即资本,心理抚养就在于积累心理资本,你用辛苦付出拥有了他对你的依恋,你才拥有对他的心理影响和约束力。

只有在人完全无能无助时、陷入不能自主和自助的痛苦之中时,他人的耐心陪伴、及时呼应、不计辛苦地帮助他解除痛苦的过程,才有可能积累起这种情感力量,形成这种心理控制力。

亲情越丰富的孩子,社会性发展就会越好。我们发现,情商高的人往往来自大家庭,来自生活中人员丰富的背景。

当人能够对陌生人也有一份理解、关爱和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时,这个人的情感就发展到了最高水准——博爱。博爱是人类情感中的最高水准,这种爱超出了个人功利性,可以让社会充满温暖。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应该来自心理上的力量。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能够做到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爱戴自己,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第六章 心理教养重在品行

性格,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人缘好的人大多有一个好的性格。

一个孩子养育中如果缺乏严格要求,没有规矩,没有界限,没有形成行为规范,一旦进入更大的自由空间,遇到更多的选择机会,就会因任性和肆意妄为而酿成大错。一步走错,就会让人生步步错位,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原因。

第七章 性格培养决定命运

当一个人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自律能力时,他就能够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克制,不会轻易抛弃婚姻等以法律为名的承诺,不会轻易地放弃对父母的赡养或幼子的抚养;当他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自省能力时,他会更加包容与自己个性不同的人,能够与人合作,进而有更大的社会作为;当他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同情心,他对别人的苦难就会有一份更深切和博大的情感,进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怀有报效的情感。

三岁之前有恩于他,从三岁开始立威于他,威就是威严

爱孩子,并不是一味顺从,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这种意识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越早让孩子知道越好。

如果我们遇事产生情绪时,不以闹的方式,而是以沟通的方式取得彼此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寻找共识。所以,好好说话,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家教水平,也是父母用心培养的结果。

重要的是,你不要不忍心。因为孩子长大后,不顺心的事情多了,人必须学会接受。这种“心理接受”能力需要慢慢练就。

对于不懂礼貌的人可以宽容,但对于没有教养的人一定要远离。

人的教养,越是在陌生关系中和在不认识的情况下,越发显得真实和自然。

人生不会总遇到投缘的人,我们随时会遇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能与各种人平和礼貌相处,这是一种涵养

在一个群体里生活,做事一定要考虑到别人。所以,在性格培养关键期,父母要有意地告诉孩子,只要有他人在场或在附近,都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别人。

忍耐是宽容的基础,具有忍耐力的人才能宽容别人。

我的第二个建议是让孩子早些去学游泳。游泳与跑步各有所长,跑步练就人的耐力,而游泳练的是孩子的胆量。不会游泳的人见到水是有恐惧感的。我们要教孩子克服恐惧感,这就锻炼了他的心理素质。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ishu.com/show/12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摘抄文章,版权归本书作者 李玫瑾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1. 牛牛
    牛牛  @回复

    想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了解他的过去。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才能预测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