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2023-11-13 19:34:10  阅读 290 次 评论 1 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一)

09级国贸二班曹烨

摘要:解决大学生中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大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人格缺失、人际交往困难、恋爱情感波动和学习、就业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危害着青年学生身心健康,阻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灵敏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目标。一直以来,大学生都被认为是受命运青睐的天之骄子,他们具备了各方面的良好素质,是优秀的代名词。但是,从当前反映的一些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潜伏着心理危机。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等。

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因此,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过度转变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容易出现考上大学的自豪感和处理问题能力不高的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的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在遭遇某种刺激时,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容易出现心理问障碍。

.从学校环境方面来看,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学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问题,只重视升学率。而将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问题放在次要位置,有许多中学根本就没有将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品德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这种高中教育的现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当受到过这种中等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后,角色、地位及学习和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极大的改变。必然对大学生活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而中学生中又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由于聪明、学习好,受到老师及亲友的过多关注。进入大学后,当这一切不复存在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他们也必然会对大学的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第一,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独立的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学生以前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第二,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条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功课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降级甚至遭遇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中主要是靠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进行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很不一样。使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样进行学习,而感到茫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情绪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异常。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从家庭方面来看,家庭是始终伴随人类从婴儿,少儿一直到成人时代的重要外在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的脾气也趋向于暴躁。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点。很多大学生家庭的不幸福,会使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逐渐显露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同时,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文化方面来看,受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封建历史影响,使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内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心理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造就了西方人张扬个性,提倡人权的特点。然而,进入新纪元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骄子们的思想中汇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立的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在人格与道德方面倍受冲击,而脆弱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使许多人产生了浮躁的心理,无所适从,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压力,产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医,甚至不敢去就医。

同样的,由于以上原因,也导致了大学生在择业是遇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下四个方面

(1)自负心理。这种心理主要集中在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当中。他们往往被社会公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勤奋好学的榜样。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要求过高,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与自负心理截然相反。一些成绩较差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尖锐的激烈竞争,总觉得自己“先天不足”,做事及做人都缩手缩脚。自卑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参加面试时心理忐忑不安,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概率较大,容易一蹶不振。

(3)急功近利心理。有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在择业时看重职业的性质,自己的地位和报酬,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单位,或渴望一步到位,这种心理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4)依赖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大学毕业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虚荣心和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选择;二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心理,他们不是主动去选择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或者依赖家长与亲友走后门、托关系,甚至让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一切由家长包办。这会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机会。同时,依赖心理也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根据上面所述情况,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学校教育方面,需要在反思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重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机制。

第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高校课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径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强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缚,走到学生当中去,走进学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给学生们更多的心理关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

第二,辅导员在加强心理教育这个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同学们的心目中辅导员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是他们心灵中的依靠,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所以,辅导员来做学生们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贴近同学、了解同学,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第三,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主管制度。学院要有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展开以及经费支持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贯性、持久性、全面性,真正取得实效。

第四,要建立能够上传下达信息畅达的危机处理网络。有专业人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班主任,寝室长(学生干部),家长,是构成这个网络的必要环节。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患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

第五,要转换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建立有专家和专业人员著称的工作队伍。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由专家制定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且把它放在学校网页上,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作出判断。在网页上设置由专家主持的心理健康论坛,或者采通热线,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咨询和帮助。

家庭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因此,构建一个和睦,互谦,互让,友爱,尊重,和谐的家庭不仅仅是责任也是义务。给子女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一个健康成长的氛围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尽到的职责。此外,家庭的教育也应该趋于科学,不要动辄打骂训斥,也不应过分溺爱。纠正其不良的言行和错误的行为不能手软,但也要尊重事实不可以妄自决断,对孩子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提高年轻家长和即将做家长的青年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历史文化方面,转变思想,老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仔细筛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让两种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融会贯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即将产生的,或者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和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

同样,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择业。要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增强心理素质,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只应从大学开始,而应该从中学、小学和每个家庭开始早期的教育培养,这样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包括家长,甚至学生自身的调整。只有正确认识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走向成材之路。当今提倡的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对不断地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应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广度。和谐大学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机制,解除大学生的心理疾苦,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让他们顺利毕业,顺利就业,既是我们当代大学培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的工作重点,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b97088b0d01af97250dd1549e814bf1b.jpeg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二)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针对性不强

辅导员背负着学生生命安全这一重大责任,使得辅导员平时只关心学生是否稳定、安全。长此以往,导致辅导员老师认为只要学生稳定,不出事就万事大吉。这种工作误读,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次是大学生正处于发展心理学意义上的青年期,每个时期的人有处在每个时期特有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处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有本阶段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再者,个人有其个人的心理发展特点,所以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起不到很好的改变和促进个体发展的良好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过于陈旧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旧所导致的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第一、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内容偏重理论性,轻视实践性。教育内容经久不变,导致了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第二、教育方法出现问题。近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给人形式大于内容,空洞说教大于实际行动的不良印象。在实际的执行中,注重对同学们千篇一律的灌输,轻视对同学们的个性疏导。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自从《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下发以来,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教育部成立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咨询与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并统一规划本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指导、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和督导检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2007年8月,教育部思政司专门举办了由各省区市教育部门主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负责同志和教育部直属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参加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培训班,委托教育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举办了以实际工作技能培训为主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在天津师范大学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专题研讨专题培训班,学员由各部属高校中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骨干教师和负责同志参加。针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还在这一年举办第6期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进行相关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学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此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这无疑是一种共识。当然,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有些学校在专职心理教师的配比上远远达不到比例。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但却都没有深入进行,最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还有些学校启用德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为兼职开展心理教育。在这些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工作者中,很多人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不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更不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技巧,也没有掌握一定的心理测量技术。这样,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一)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都旨在使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旨在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思想政治教育站在国家的政治立场、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要求对大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崇高价值观。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打下思想基础,这种教育通常是前篇一律的,即每个人都应知道和达到的基本标准,是宏观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多的站在个人角度,即以大学生成长规律和需要为基础,结合心理学、伦理学、医学等有效技术手段对学生个人的认知、情感状态、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调整。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个性、成长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以个人角度为主,它是微观的。

(二)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显性”的工作方法为主,即以树立榜样,赏罚分明为主。对于优秀学生,通过树立榜样、典型,再加以宣传,夸大榜样的在同学们中的影响力。而对于惩罚对象,则采取通报批评、记过处分等手段,给众人以警示。这其中有所谓的“对错之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多以“隐性”的工作方法为主,这种方式不言而喻。心理健康教育涉及个人的隐私问题,涉及心理咨询的职业规范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予以保密。一个人,可能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种种困难、种种压力而造成了心理上的不适,这其中没有所谓的“对错之分”。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一)可行性

如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相互有联系,又相互有区别,既有相互的独立性,又有相互的互补性。二者无论从服务对象,教育目的上都有相同性,在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融合性。例如:只有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让大学生在精神上积极健康向上,才能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给大学生的人生有一个宏观的引导,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方向,这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一个人生目标明确,有志服务造福社会的大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具有良好心态,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来应对生活中,社会上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才能使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结合途径

鉴于以上论述的两者的互补和联系,把两者之间进行很好地结合势在必行。最近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老师进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途径。原因如下:第一、辅导员是学生的守护使者,可以给学生开展平日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是遇到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这时候,心理健康老师就能给予辅导员老师专业的指导,然后辅导员老师再结合学生平日里的生活环境和本身的性格特点及时给予帮助。或者在辅导员无能为力的时候,可以将较为棘手的问题及时转接给心理健康老师,这无疑对学生的帮助是非常及时而重要的。第二、心理老师进学院给了同学们更多与之接触的机会,通过心理健康老师进学院后开展各种讲座和活动,是同学们对心理健康有更全面的了解。避免了同学对心理问题有些偏颇、极端的想法。使得同学们更愿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自身层面提高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等。或者转变观念,认识到有心理问题很正常,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心理有病”,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或者一些学习生活上的困难都有可能引发心理不适,通过心理疏导就能够很好的面对和解决这些暂时的困难。第三、学院配合心理咨询中心开展的具体工作,如了解和掌握高危人群的心理动态、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等;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措施,如督促学校尽快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规范大学生心理测评与筛查工作、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及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协助学院建立心理危机预警与建立学校危机干预体系。

五、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两者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关系。只有将两者很好的有机结合,才能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出最大优势。才能使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更好,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才能使大学生学会正确地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实现的过程中通过自己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才能完成这一宏伟的人生目标。在这整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缺一不可。

作者:韩珍娇邹萍单位:大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本文地址:https://www.chuaishu.com/article/218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摘抄文章,版权归本书作者 佚名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1. 情商
    情商  @回复

    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